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制度汇编 > 正文

内蒙古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8-03-11    文字:管理员

各单位、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一)夯实办学核心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办学理念。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二)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坚持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上课制度,鼓励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生特别是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将每年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副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坚持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和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学校、学院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优质资源优先配置于本科教学,在全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浓郁育人氛围。

二、深化学分制改革

(三)加大学分制改革力度。修订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严格实施本科3—6年修业年限制度,全面推进和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健全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运行模式。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的自主权。严格执行以学分为单位确定的学籍管理规定,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生学位授予和学生评优评奖、推免研究生等评选推荐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按学分收费制度。制定学分制收费方案,将按学年计收学费改为按专业注册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计收学费。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施专业类招生和培养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以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整、优化招生结构和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专业设置实际,将现有本科专业划分为若干专业类,实施按专业类招生和分流培养制度改革。按专业类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录取;低年级按专业类教学,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分流培养,进行专业教育。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招生计划和学生志愿确定学生专业,学生根据发展定位选择专业方向。适度提高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同时注重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培养。

(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参照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要求,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国家和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管理体制,完善末位淘汰分流和选拔补入机制,加大任课教师选聘力度,建立学部统筹管理教学的基地学生培养新模式;参照人才培养基地模式进行基础性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试办若干以专业交叉为主的综合创新实验班,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机制体制。

(七)实施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参照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探索和遵循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规律,主动适应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整合和利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八)完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大对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严格双学士学位学籍、教学过程、毕业审定等教学环节管理,着力提升修读双学士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

(九)深入推进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双重任务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深入推进蒙古语授课教育、蒙汉双语授课教育、民族预科教育、各专业直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等多种形式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蒙古语授课专业结构,加强蒙古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蒙古语言文学基地、蒙授历史学专业着力培养少而精、高层次的拔尖创新民族人才;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文理综合班,基里尔文字方向、新闻、法学等应用型蒙古语授课和蒙汉双语授课专业,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应用型民族人才。巩固和完善民族预科授课教师聘任新机制,优化民族预科课程体系结构,强化民族预科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等环节管理,着力提高民族预科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高中蒙古语授课学生直接进入汉授专业学习的培养机制。鼓励蒙古语授课专业开展双学士学位专业,鼓励面向蒙古语授课专业学生开设双学士学位专业,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十)深化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部分课程班容量大的问题,鼓励小班教学,将课程班容量控制在保证教学质量范围之内,实施大班授课的课程必须进行小班辅导。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做好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多媒体、黑板等教学手段,鼓励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的政治理论与德育、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课等课程教学每学分课程至少组织2课时讨论课,每门课每一章课后必须留作业或者每门课至少布置2篇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至少布置1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的课程作业(每组由35名学生组成),至少组织期中、期末2次考试;通识教育选修课每门课至少布置1篇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组织期末考试。探索大规模在线课程教学和传统课程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组织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立项,鼓励院系或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十一)构建多元自主学习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学习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选择专业和课程,构建知识结构,改善批判性思维品质;开展合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强化自主学习方式方法的训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与途径,促进个性化发展。

(十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加经费投入和立项项目数,加强教师指导,加大教学、科研实验室开放力度,严格项目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着力提升项目研究质量,使学生切实体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过程,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十三)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经历。积极做好与北京大学等高校本科生学习交流项目,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与交换培养、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优秀本科生出国(境)交流项目;建立学生交流资助机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

(十四)改革学生学业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考试制度,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公共政治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大学蒙古语文、公共计算机等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实行百分制记分,课程成绩按平时作业或论文占20%、讨论和合作性学习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计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采取等级制记分,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考核;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实践能力与素质拓展等必修课程或教学环节按合格和不合格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百分制记分的课程计算课程的学分绩点,参与平均学分绩点(GPA)统计计算;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不计算学分绩点,不参与GPA统计计算。

四、加强课程结构体系建设

(十五)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家专业类标准和学校实际,按专业类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调整为通识教育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和非收费学分课程等6个模块。合理选择和调整课程,增设新生研讨课,设置非收费学分必修课程,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确定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适度压缩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和数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教学和育人功能,调整并合理安排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教学内容,将夏季学期教学内容全面纳入教学计划,规范并严格夏季学期教学管理。

(十六)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政治理论与德育课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大学外语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或常用软件应用能力。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确保体育必修课教学质量,毕业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格率达到95%以上;增加高年级专项体育选修课,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加大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力度,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改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管理机制,重新建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和开发一批高水平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引入高水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等课程资源。

(十七)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以主干核心课为重点,分步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加强课程改革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教授负责制和授课教师选聘制;制定课程质量标准,细化教学要求,严格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学习考核,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学校各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提升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本科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十八)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实验教学教师投入的激励力度,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队伍。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开发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项目。拓展和深化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范围和层次,提高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水平。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将社会实践、技能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和本科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九)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教师是课堂育人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职业忠诚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和鼓励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以自己的学术修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在全校努力营造育人为先的浓厚氛围。

(二十)实行本科任课教师一岗双责制度。教师是所授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责任人。教师要按照学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所在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工作安排和课程质量标准保质保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要按照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做好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等成长成才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学校制定教师一岗双责考核制度。

(二十一)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加强以辅导为主的助教制度建设。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通过科研掌握科技和学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师在高校研修期间,至少选择旁听一门本科课程。加强教学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教学理念、方法与技术,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注重自身经验总结及成果推广。

(二十二)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入职选聘、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等环节中,强化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评。在教师选聘中,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考核;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将教师本科教学质量作为职务评聘的重要条件;在绩效考核中,更加注重对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效果等教学工作的考核。积极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继续开展教坛新秀、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奖项的评选评审和表彰工作,不断完善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机制。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二十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经费使用管理,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学校调配力度,改善本科教学实验室用房紧张状况。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强化实验室管理,切实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加强本科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建设,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室、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公共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确保教学正常运行。

(二十四)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参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制定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完善本科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做好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改进学生评教工作,着力完善学生评教、同行评议、领导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评价结果的研究和使用。加大《内蒙古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的执行力度,强化教学督导,扩展教学督导督查范围,重点督查教师一岗双责任务完成情况,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对学院及教师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内蒙古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对教学事故实行零容忍

七、加强教学管理和组织领导

(二十五)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教学纪律。科学合理安排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懂教育、善管理、肯奉献、会服务、高效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十六)加强教学组织领导。强化校院领导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校院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院两级研究本科教学的会议机制,及时推动解决本科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学校各部门按照岗位职责做好服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学部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以及专家学者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学术建设作用。

 

 

 

      内蒙古大学

                     20141117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