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与赵娜老师相会在内大校园,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几盏清茶的时光中,谈诗歌,谈生活,一切如“春来草自青”,自然而然。
春草又生
和赵娜老师的采访是在一张不大的方桌上开始的。采访前,我十分好奇一位诗人为自己的“第二生命”会起“远心”这样一个名字是有怎样的寄寓?谈到这里,老师说本来自己一开始的笔名是“一心”,后来改为“远心”。关于笔名中的“心”字,源自高中的徐绍英老师的寄语,希望赵娜老师成为中国的“冰心”。从最初的“一心”到现在的“远心“,无论是师长“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期许还是自己“远心笃行”的追求,赵娜老师说通过这个笔名想表达自己看得更远,坚持笃行的精神让自己走的更远的人生期待。
赵娜老师
谈到笔名的时候,我可以看到老师对文字本身的敏感和喜爱,于是再三问道:“老师,您创作诗歌的热情和灵感是来自哪里?您对创作热情似乎很高涨。”
老师浅笑道:“诗歌是生命的需求,它不是热情高涨的口号,而是我个人内在的心灵倾诉的地方。我为什么要写诗?是因为生活中有些东西不能说出来,如果生活可以完全言说,为什么还会有书写这样无声的言语存在呢?我是试图借助看似缥缈的诗去捕捉精神的移动、探索与期许。”
当老师缓缓说出关于诗歌创作在她生命的角色的时候,我想:当文字浸透了诗人的生命,她不需要刻意保持某种状态,因为诗歌像每晚都会爬上枕边的月光,自然而然地发生。
在采访期间,老师翻开某本杂志,给我看她发表的诗作,她说: “随着近一两年的诗歌发表,我创作的诗歌作为自己生命的底触的存在渐渐开始向与外在世界实现沟通的路上发展着。”像《女奴》这首诗,灵感就来源于生活。这首诗就是一次在上海的印象派画展上,看到画作《奴隶市场》,由此思考生命的高贵低贱而作。
赵娜老师作品
赵娜老师的一篇名为《探索自己像探索别人》的散文写作于鲁迅文学院的学习期间,她说这是对自己当下精神状态的剖析 。采访过后,我读了这边文章,感受到文中:夜半时分,诗人将内心的触角敏感地捕捉到的疼痛与喜悦与文字倾吐。就这样在且行且读且写的路上,不忘初心。
春雨无声
正如诗歌需要文化的“根”,爱好文学的老师在本科期间就大量阅读了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生活学习的“根”。由于优秀的学习成绩,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后保送本校读取硕士学位,后来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老师坦言:古典文学的基础,包括阅读和研究中习得的基本方法和扎实功夫使她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没有写作经验如何研究?文字的感觉需要磨出来,这就需要不断地写和读,去审视它,获得文字的感觉。”当我问到,创作和研究二者如何平衡?老师这样说道。她强调,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解读文本的时候正是因为创作,才深化了对作家作品的的理解和批评;而当写诗也需要古典文学,丰富其历史感,增加语言与人生的厚度。
老师说到当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是在当代文学方向,而所幸也成功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转型中国当代的小说研究。”特别的是,赵娜老师称,自己希望主要对小说展开研究,如果大量进行诗歌研究,她担心理性建构诗歌的思维会破坏作为非理性体验的创作。但因为十几年的诗歌写作使老师在研究诗歌时,更清楚了诗人想要说的,文字背后包含的生命意义。所以以后会倾向于诗歌评论。最后,再说到学术研究,她再三说:自己不敢自称学者,所以未来一年也会通过在四川大学访学的积淀,努力向一个学者靠近。
春风沐化
作为大学教师的赵娜老师,自己对学生的方式是传承。老师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所有的教育都在学校完成。所有老师都对自己很好,因此感恩师生关系,无法回馈老师更多,但可以转移这种师生情谊。“我挣钱就是给孩子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们有成就,让她最开心。当说到今年班里有四个报送的学生,她自豪的样子,让我好奇课堂上的赵娜老师。
“我与学生一直是“对话”的关系,我们是朋友。”教学中和学生的每次“对话”,其实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与学生教学的关系不仅限于传授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彼此生命体验的交流。文学就是人学,在老师一直推行和实践的这种教学理念下,她始终观照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简单划分的“学生”群体。作为班主任,她会创造课下与学生的相处机会,切身了解,帮助她的“孩子们”;作为老师,她努力让学生发声,通过文字诗歌写作发现不一样的世界,通过诗歌朗诵感受文字。当讲到令她难忘的那堂《现代诗歌美学与创作》课上的朗诵,她夸赞自己的“朋友”们,说他们的文字令她感动极深。
赵娜老师作品
我听到赵娜老师说“孩子会带你重新成长一遍,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她说的“对话”是让我很触动的,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生命感悟和学术思想的碰撞,不正是起初向孔子,亚里士多德他们教学的氛围吗?老师在传承中,将感受到的师德师范一步一步践行着。
“我不敢自称是学者、诗人,只能说自己是一个写作者,我的一生都在追寻的路上”。老师最后的这句话明净透亮,谦逊自聿。喜欢文字,喜欢干净的光,与赵娜老师的对话,我感受到了这两者。
(实习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