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梁成光
秉承前辈遗志,在动物生殖生物学领域漫漫求学
梁成光于1996年至2003年期间在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世界首例试管山羊之父”、我国著名家畜繁殖生物技术学家旭日干院士。并在200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获得最高荣誉“刘永龄奖学金”。
不畏挑战,刻苦钻研
博士毕业后,梁成光出色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于是他接受了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的邀请,来到美国继续从事生殖生物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在非常讲求节假日休息的美国人眼中,梁成光是个工作狂:他从来不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周末加班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甚至在西方的合家团聚之日——圣诞节,他也在实验室与瓶瓶罐罐和冰冷的仪器设备进行着“密切的交流”。鉴于生物周期的特殊性,夜半时分独自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观察样本的行为也常有发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美求学的5年时间里,梁成光以超乎常人的工作热情和毅力,力克领域内最难的科学问题,与同事一道,创纪录获得了单胎三只克隆小鼠,该消息一经传出,美国芝加哥科学与技术博物馆第一时间与实验室联系,希望获赠这三只特殊的小鼠,用于展出并向公众做科普宣传之用。这是华人科学家向世界证明科研能力的最强证据之一。
科学的道路注定不是平坦大道,敢于踏别人不敢走的路,才会有别样的风景。在生殖领域,也有这样一条荆棘之路:卵子的亚细胞器蛋白图谱绘制。但是梁成光却偏要迎难而上,攻克这一难关。他与导师充分协商,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大量搜集样品,进行图谱绘制。这一计划的实施周期不是按天计算、也不是按月计算,而是按年计算。其工作量相当于1个人花费近20年的光阴。终于,梁成光与课题组其他4名成员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了图谱绘制,并在国际蛋白质组学最好的杂志发表了论文。国际各大著名实验室纷纷来函要求合作,希望共享这一生殖领域的宝贵数据。
难忘恩师情,游子踏上归国路
2010年的一个深夜,让还在实验室工作的梁成光永生难忘。实验工作进行到一半,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寂静,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成光,得知你在美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研究工作,掌握了领域内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希望你回国工作,将所学知识奉献给祖国”。电话那头,正是他昔日的导师——旭日干老师!还记得在硕士毕业的欢送会上,旭老师深情地对几位毕业生说:“今天你们从这里走出去,将会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开拓,但是,不管你们将来有多么大的成就,做出多么大的贡献,请不要忘记,你们是内大人,也真心希望当你们学有所成的那一天,能够回到内蒙古,回到我们的实验室工作”。那一刻,过去的一幕幕浮现在梁成光的脑海。在梁成光将准备回国的消息告诉美国的导师后,导师竭力挽留,提供加薪、绿卡等优厚的待遇,面对美国导师的挽留,他一一谢绝:“我的家乡在中国,祖国的发展需要我!”
2010年8月31日,美国肯尼迪国际机场,飞往北京的航班已经起飞。但比飞机速度更快的,是梁成光的心,那时的他已经开始在飞机上谋略回国后的科研计划。
依托平台,做他人没想过、未成功的研究
2010年梁成光作为“草原英才”和“内蒙古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从美国Temple University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那熟悉的实验室,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科研工作。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硬件设备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从前仅有几台体式显微镜的二层小楼,变成了拥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崭新科研楼。这样的转变被旭日干院士戏称为“鸟枪换导弹”。正是在平台的支持下,梁成光现阶段的科学研究把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原则,坚持明确的研究思路,挑战突破性工作,想别人没想过的研究,做他人没做成功的研究,只做第一,不做第二,拒绝“me too”的工作。
梁成光回国后的这五年正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阶段,利用这一黄金发展期,他的课题组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哺乳动物生殖与繁育机理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重要发现: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卵子中调控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的重要机理,为染色体不对等分裂造成的胚胎发育阻滞找到了理论依据;制定出国际上最详实最实用的卵母细胞发育潜能评价标准,大大提高胚胎工程领域的工作效率,并提高早期胚胎的发育能力;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藻蓝蛋白可以改善衰老引起的不孕不育,为治疗高龄妇女不孕不育的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数据。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领域高水平国际期刊上。与此同时,他率领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重大基础研究开放课题”等10余项省部级项目,并高质量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其中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重大基础研究开放课题获得鉴定专家高度评价。
科研之余,不忘科普 积极投身科普宣传工作
梁成光一直认为,科研工作者除了要把科学研究工作做好,还要把科普工作做好,因为科研是过程,只有科普做好了,才是真正的硕果。2011年,他受邀于国家科技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作为主编参与了新农村科普书架书目《话说克隆技术》的编写工作。这本科普读物采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配合精美的插图,向读者介绍了“克隆现象”及“克隆技术”的方方面面,并入选中小学图书馆必读书目。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
在梁成光的科研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梁成光一直践行着这句话。他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中。在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具体实践操作,将枯燥的专业课讲成了学生学习兴致最高的课程。积极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生和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专题学术讲座、前沿进展等活动。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梁成光采取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对于动手能力强,但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就安排他去做与技术相关的课题;而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欠佳的学生,则启发他在开创性领域,运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梁成光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打破传统的固有理论限制,而敢于放手去做。
对于此次获得“创新人才”的称号,梁成光认为这只是对他漫漫科学研究的阶段性认可,更是鞭策着他向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努力。展望 “十三五”,国家已经制定了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大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之路。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也为梁成光从事的生殖与繁殖学科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他对“十三五”期间学科的发展目标有着清醒认识和明确定位:整合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深挖基础科学问题,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实现高水平一流成果产出的奋斗目标,续写生殖生物学新篇章,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十三五的跨越式发展,再建功勋!
(指导老师:田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