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神奇机器人,基于“MIF”远程控制,可以为老人提供多种服务,打扫卫生、满足老人生理需求手到擒来,与子女视频、提供实时定位亦不在话下,这不仅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而且也丰富了他们晚年的精神世界。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高度融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和极具创意的机器人,就是出自我校计算机学院科研团队的精心佳作。日前,由内蒙古大学教务处主办的我校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落下了帷幕。凭借这一作品,计算机学院科研团队一举荣获“我最喜爱的作品、最佳创意作品”两项殊荣。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自然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为何作品能受到评委和参与论坛的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参赛团队在幕后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让我们一起探索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
为师者不止传道 创新指点迷津
计算机学院科研团队是在
何立强
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五名计算机学院学生组成的。平时学生们学习的都是课本的理论知识,这次设计的项目却不仅要实践,更需要高度融合现代科技、创新出自己的特色,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中遇到各种难题也是不言而喻。
如此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如果没有一个团队核心的指引,那项目要走的弯路就会很多。而在这个项目中,
何立强
老师可以说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与灵魂,
何
老师将很大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包括研究的方向、框架、整体规划以及期间各种各样的技术与合作问题,
何
老师都一一认真的给予指导。
何
老师作为学院骨
干
老师,平时自身的科研学术任务比较重,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
何
老师却依然时不时指导整个项目的进程。在历时一年半的漫长研究过程中,
何
老师带领他的徒弟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时光,谈到指导老师时,项目组成员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对
张
老师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做学问哪能闭门 交流更出真知
在接受采访时,五名同学坦言,他们都是学软件的,这次项目的硬件设计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比如,只是网卡驱动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对于当时的他们所具备的能力与学识来说都是异常艰难。
最初组建团队时,当时的大家都面临各种压力:学业、考研、实习、就业等等不同的问题,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只能依靠课余时间来进行研究。“当时面对众多繁琐的问题,一下子焦头烂额,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还好大家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相互交流,这才使得许多问题得到解决。”成员雷国成向我们介绍。
早在一年以前,整个团队已经就此项目的设计、研究、研制开始行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整个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这与他们整个团队的配合与努力是离不开的。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团队成员苏涛深有感触的对我们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比较忙,但是我正好有一些空余时间,为了不让项目研究停滞下来,我就独自的开展研究,但是取得的进步却很小。等到我们大家一起探究的时候,原本对我来说困难重重的难题,立刻变得那么简单,团队的力量真强大!”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 良好环境助力学生向前
各个学院的团队都在这次论坛上取得不小的收获,这与我校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并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谈起学校方面,
何
老师说:“此次创新创业论坛是本校为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下一步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开路奠基。从项目的启动到论坛的开展,学校的领导都给予了相当重视,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分享创新创业体会、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的平台。”
有关方面的实验室经常免费给参与论坛的项目组使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问题,各学院老师在课下也给予足够的指导。计算机学院项目组在技术、团队协作方面遇到困难时并没有他们停止前进的脚步,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成员选择退出,他们一致选择了坚持。遇到技术问题,就及时的
向专业
老师请教,他们还经常向我校的研究生请教问题,来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可以说,学校的鼓励支持和学院间的互帮互助对于他们的项目成功完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有志者事难竟成功 苦心人风雨后彩虹
到项目取得成功时,科研团队的五名成员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同样面临毕业的他们似乎没有为未来多么焦虑,因为在他们五个当中,除了考研成功就是保研成功,他们也坚定了未来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念。
在谈到为期一年半的科研经历对他们四年大学生活的影响时,苏涛动情的话语可以代表整个团队的想法:“大学四年,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这个过程,这是我们人生最为难忘的的经历,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得到了老师的帮助,得到了友谊的滋润,得到了团队合作的历练,得到了科学研究的升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这样的青春我们不后悔!”成功向来都是给有准备之人的,祝愿他们在今后不断超越自我,在科研创新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