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风建设 > 内大先锋 > 正文

阅读中明智,沉思中进取 ——专访我校“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获得者萨其荣桂老师2016-11-21    文字:王佳琪 摄影:李樹萱

 

2016年9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获奖名单公示。该奖项评选的范围是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3日期间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专著、译著、编著、古籍整理、地方志、工具书、音像制品、科普读物、论文等社会科学成果。我校法学院副教授萨其荣桂老师以其专著——《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行动者》荣获一等奖。

萨其荣桂老师给人的印象格外亲切,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谈尽兴时下意识地扬起手。细细打量她的办公室,空间不大,格外醒目的是墙边立着的书架,整齐地列着一排排书。年轻又亲和的老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科研之路的呢?

 

科研路漫漫,奖项成激励

萨其荣桂老师的专著——《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行动者》,初稿是博士论文成果,工作后不断修改后出版。写作初衷是从法社会学视角研究事和解,材料源自部门法,研究透视法理学的问题——在制度变迁中整个国家和行动者如何在变迁大背景下做出行动。并将法社会学和部门法结合。该论文一写便是两年,修改用时一年多。谈及写作瓶颈,萨其荣桂老师笑着说:“写到十万字时有清晰的理论框架,之后调研用时一两个月,但理论提升比较困难,需要构建出新鲜有创造性的理论框架。”

在萨其荣桂老师眼中,科研工作者并非是为了获奖而去搞科研,奖项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外部认可的证明,得知自己的工作于外界而言是受到认可的。学术研究奖项的设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作用,推动科研工作者不断创新进取。

 

 教学科研两不误

“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老师很清闲,上课即来,下课即走。其实只有我们知道有多忙碌。本科生专业课平均每周两节,就意味着每周有两天的时间是固定安排的。课前我都会备课,有些教学内容很熟悉了,但今年课上的内容与去年相比一定是要有改变的,这也算是我的个人习惯。我每天都会读书,都会写作。除此之外,需要指导研究生,争取两三周与学生见面,学生分几拨:在职法硕,全日制法硕,学术型研究生等。还有一些学院的事情要忙。基本上是全年都在工作,但我形成一个模式,不是特别忙的时候会抽出一天的时间陪孩子。”采访过程中,有老师前来询问萨其荣桂老师是否一同吃午饭,她因中午约了研究生讨论问题,将午饭时间推迟到两点以后。

 

 当初的文艺青年,如今的好母亲

萨其荣桂老师的爱好很多,对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古筝和钢琴方面均有造诣,闲暇时绘画或是看电影,习惯性写一些影评,十足的文艺女青年。但这一切在新生命诞生后戛然而止。白天忙工作,晚上陪孩子。谈到孩子,萨其荣桂老师眼里溢满了幸福,她说;“虽然以往的业余爱好都中断了,但陪着孩子,也是乐在其中。”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萨其荣桂老师格外喜爱阅读,从小熟读国内外的文学著作,大学时阅读涉猎面更加广,工作后虽然忙碌,仍坚持读书,专业书籍、社会科学类、哲学类、社会学的书籍均有研究。并将法律与文学相结合,在论文中有所提及,课上向学生介绍这一新兴的综合学科。

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萨其荣桂老师有着自己的阅读习惯。专业书籍总会制定计划,每周或每两周读完一本书,并做笔记,遇到好的语句进行摘录,随时的感悟随时记下,每个章节结束后做总结,全部读完后写摘要。业余课外书的阅读,便依靠听书软件,一来工作忙碌,充分利用睡前时间阅读课外书,其次保护视力的同时,依靠阅读放松自己。

谈及自己的学生,萨其荣桂老师认为,优秀的大学生一定要会读书,仅仅粗略地看是远远不够的,要养成汲取养分的能力。作为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大量的阅读能使自身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视角也会打开。教科书是最基本的皮毛知识,如果仅靠老师引导和教科书上浅薄的知识点,学生只能成为工匠。“不读书的人总会问我该读什么书,读书的人清楚地明白自己该读什么书。”当面对社会上有争议的热点事件时,多读书的人思维开阔,能够理智清晰地判断,准确作出评价。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种生活方式:第一种,追求“原欲”的满足的生活方式,即享乐主义生活。第二种,追求荣誉的生活方式,即对权利的追逐。第三种,沉思的生活方式,即追求精神的高度。在萨其荣桂老师眼中,生活质量取决于精神质量,无可厚非,自己追求的正是第三种生活方式。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便是萨其荣桂老师最真实的写照。在阅读中汲取养分,将之倾注到科研与教学工作中。

 漫漫科研路,以书为伴;孜孜教学路,不忘初心。

 (指导老师:田梅林)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