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徐炳勋:“时不我待”——从我的一条格言说起2008-05-12    文字:外国语学院  徐炳勋教授

   
     2006年秋天我收到一份北京寄来的荣誉证书。我撰写的格言“时不我待,业精于勤”被选入由红旗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一书。这对我既是鼓舞更是鞭策。

    格言者,警句也,座佑铭也。英语可译为:Motto; Maxim, Epigram或Alarming Sentences.格言形式干练生动;内涵丰厚渊博,发人深省。好的格言确实会催人奋进。

    回想起来我的这条格言的形成还真的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六十年前(1947年)我在北京东四五条普育小学读六年级。毕业前夕校方请来了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孙敬修先生和我们这些学生娃娃座谈人生志向。最后他发给我们每人一个书签,上面有他的题词:“日月易逝人易老,及时奋发趁年少”。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的格言经常在我耳边回荡,激励我勇往直前,积极向上。

    六十年来我虽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格言警句,但我也时常反思自己。“时不我待”也好,“及时奋发”也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正确的行动纲领,如果不把握客观环境的需求,如果缺乏得力的指导方针,那么仅仅凭借这份“向上”的积极性,也顶多算个盲目乐观,根本谈不到会抓到什么机遇,办得成什么大事。

    如今我已年逾古稀。回首一生我还算是个幸运儿。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的确遇到了几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机遇就是内大建校

    1957年,21岁的我怀着满腔热忱放弃了赴北欧留学的机会,告别了身患重病的母亲,只身来到塞外古城呼和浩特。做为内蒙古大学建校第一批教师之一,转眼间同这颗草原明珠——内蒙古大学同呼吸、共命运五十个春秋了。当年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和端庄少女,虽不敢说是风华正茂,却也真是内大早期的教学骨干。如今,我们这些人大多已两鬓斑白,由青壮年步入了暮年,但因亲眼目睹了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指引下,几十年来内大的发展与变化,而值得庆幸地成了内大这一段的活历史和见证人。几十年来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我和大家一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奋进,勤勉工作,在教学、科研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发挥了一名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

    一个人的工作和生命很难有两个50年。我也说不清楚50年前我的具体形象、心态和抱负。但有一条我心明如镜:那就是我有幸赶上了当年内大建校的机遇,这也是我的第一个机遇。1957年大学毕业,我虽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本可有不同的选择,但我还是满怀激情地来到了我国解放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为这次选择而骄傲。1957年正值全国经济处于马鞍形,许多项目由于经费不足而下马的时候,而党中央和自治区对内大在人力物力上如此投入,就是得益于我国在共同纲领及1954宪法中确定的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决定。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际政坛风云变幻。不论国内外发生什么样的变故,个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自己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次机遇是外语系的建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转折点。内大外语系正是在这一年借助于党的改革开放的东风应运而生的。1984年到1994年初,我连任三届外语系主任,上任时已年近半百,但深感欣逢盛世,要求自己振作精神,昂扬心志。在新生的外语系巩固与建设方面,在扩大校系影响及打通渠道方面,都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我时常用周总理生前对北外学生“三过硬”(政治思想过硬、外语专业过硬、知识面过硬)的要求来鞭策外语系学员。

    外语系建立时教工人数才23人,发展到现在的外语学院有教工123人,是我校文科中教职工人数最多的院系之一。它承担着全校各层次、各语种(包括英、俄、日、德、法)的外国语教学。30年来已向自治区输送了26批毕业生。他们在全国和自治区高教、外事、外贸、医药卫生、旅游、公安等各条战线上发挥作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专业外语以外,还为自治区大面积培养了两万多名懂一到两门外语的专业人才。

    1994年,在学校支持下,我们争取到了国家教委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自治区唯一的一个外语类硕士点——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是个有造血功能的硕士点,为我校“211工程”增添了实力。

    外语系所属加拿大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十多年来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对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赞扬。也为内大在全国外语界以及国际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外语系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无不是我们艰苦奋斗的结果,当然我们每个人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我们这一代人的代价是时光岁月的流逝,身体状况的下降。但这全属自然法则。我们常说:“人定胜天”,而西方人则认为“ 人受自然摆布”(Man is at the mercy of elements)。我们得到的和看到的要比失去的意义重大得多。正因为有所奉献,才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同呼吸,共命运”。付出一点代价,迎来的是一个系的新生和振兴,得到的是学生对师长的尊重。作为新时期的外语工作者,我们更应该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外部环境,谋求我们的发展,因为发展是第一要务。

    有人问我何谓“成功”?我说:“成功”应该是努力加机遇。要说“努力”,我们从来就很“努力”,但若没有内大建校的机遇,若没有外语系建系的机遇,若没有争进“211工程”的机遇,我们的工作就不会取得象现在这样的成果。

    我现在是外语学院英文系一名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认真思考,特别是2006年我全程参加了迎接教育部专家对我校英文系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还参加了2006年12月29日令人振奋的我校第八次党代会。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也形成了一些头脑里的“反差”和“反思”,也悟出了几条粗浅的“大道理”。为了我校、我院及外语教育及科研的快速发展,我决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同年轻同志继续抓住学校、学院发展的新机遇,把外语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办得更加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更合格的外语人才。

    内蒙古大学一开始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就有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区域定位。在抓紧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建设的同时,也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乌兰夫校长将其概括为“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

    中共内大第八次代表大会研讨了未来五年的发展宏伟蓝图。刘丽华书记代表校党委做的报告中指出在学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根据这个宏伟目标,外语学院也应在学科建设、科研目标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立即做出重大改革。改革创新是整个中华民族富国富民之灵魂,也是学校学院工作的主要指导方针。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急需一批大公无私、有理想、有道德有志向的年轻学者,走向领导岗位。团结、调动广大教工积极性,穿透人为壁垒,奋起直追,把内大外语学院办成一个已故周恩来总理对外语院校师生要求的“三过硬”外语人才基地。如果不花大力气改革创新,不但会使各项工作停滞不前,还会丢掉我们近几十年、几代人为之奋斗、且来之不易的由建校初期的教研室到外语系到外国语学院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和优势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

    我希望我的格言“时不我待,业精于勤”(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与我永远相伴。

    让我们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在校、院党政领导下,团结奋进,使外语学院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祝愿内大外语学院繁荣昌盛,人才辈出!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