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崔伟华:着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观念2008-08-16    文字: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 崔伟华


    [
摘要]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要的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观念。科学发展也是管理理论上的 “补短板”性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发展;各地不能再互打优惠政策战,以构建起统一的市场政策平台;工资收入上关键是要通过动静组合的收入结构来对每个人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基本权益的维护上要实行“平均主义”,主要的社会保障上仍然需要“大锅饭”;改革不能企图单纯地甩包袱,绝不是剥夺民众的利益,更不是制造弱势群体;要实现从大量消耗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来实现社会进步上来,人才的科学培养与使用就是关键所在。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既是观念更新的重大成果,也是转变思想认识的科学指导。要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观念、并形成新的统一认识,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更新哪些方面的观念,统一哪些方面的认识呢?

    1. 工作布局上,从单纯追求增长到更加关注民生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发展的观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方面来说,科学发展就是要有限制的发展。从整个社会来说科学发展也是管理理论上的 “补短板”性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追求GDP没有错,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发展指标,是做大蛋糕的表现,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其他问题。只是不能片面追求,不能“唯GDP”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甚至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工作方式上,从各自为战到协调共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打破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经验做法和思想观念。但随着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这些经验做法和思想观念有的也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创新,尤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障碍。过去说,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必定是死路一条;今天应补充说,如果不科学发展,继续让资源这么消耗下去,环境这么破坏下去,社会不和谐因素这么发展下去,同样是死路一条。我们应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进行深刻反思,与时俱进地突破出现偏差的路径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各地的发展战略观念,应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调共进上来,不能再互打优惠政策战、降低门槛战等,切实按照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构建起新的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的市场政策平台。

    3.分配格局上,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

    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改革进程中争论比较多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领域一直提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分配问题一起牵动着各社会阶层的高度关注。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最早是周为民教授1985年在一项课题研究的主报告中提出的,这项课题是“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此课题和文章针对我国传统体制下的结果均等优先,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制度的弊端,提出了与传统分配制度不同的看法,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文中的公平被定义为结果均等),实际上的意思是鼓励多劳、多投入,在最后的分配结果上要注意平等问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报告中都对此予以了肯定,完全相同的说法是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论述:“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这一问题人们之所以不断地进行争论,主要是一方面对公平与效率的理解上差距太大引起的,另一方面更多的则从现实的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公平与效率而引起的。

    分配上要更加注重公平,是因为现实中公平问题已经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区域差距等方面。我们的改革只有在提高效率、实现公平方面都取得成效,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改革。而在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公平缺失的问题。

    笔者认为,改革与发展走到今天,结合世界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提出:工资收入上要通过动静组合的收入结构来对每个人兼顾公平与效率,体现个人的长期贡献与当前贡献的统一。同时,在基本权益的维护上要实行“平均主义”,主要的社会保障上仍然需要“大锅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目标。

    4.政府改革上,从甩包袱到加强服务

    过去的一些改革举措,之所以伴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就是因为在思想意识和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改革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手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认识到:改革不能企图单纯地甩包袱,不能仅意味着人员下岗失业,绝不是剥夺民众的利益,更不是制造弱势群体。通过改革,我们要达到强化人们的职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认同意识,而不能仅仅突出危机意识,更不能没有认同意识。要使改革成为动力,就是要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只让少数人高兴和积极,更不应该只让巨额财富拥有者和公共权力掌控者风光和满意。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进一步兼顾到各方面利益,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不断得到全面的提高。

    5.发展方式上,从掠夺自然资源到依靠人力资源

    中国的发展必须从大量消耗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来实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特别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人才的科学培养与使用是能否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否则,不但我们的自然资源难以承受,世界也是难以承受的。我们虽然在GDP总量上排第四,但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5.5%,却消耗了世界水泥的54%、钢铁的30%、煤炭的31%。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供给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供给的只有6种,其中最短缺的是油、气资源。我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可以说,如不改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将失去环境、资源和国民健康的支撑基础。(崔伟华 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