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说,青年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时代的骄傲。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复兴,时代的繁荣,最大的、最重的、最苦的责任和使命都在青年的肩上。我国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人的先锋,是思想最为敏锐、思维最为活跃、个性最为突出的高智能群体,是青年群体的核心构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高速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仅仅是国家、高校、家庭和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精神领域的工作,也是广大青年学生自身在日常学习、生活、休闲之余应不断加以培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禀性。
一、修身明德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大学》第一章,有这样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从中华文明源起之时,到清朝末期之前,历朝历代,不管是中原政权,还是边疆政权,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文人志士,或是乡间布衣,对于修身养性都不同程度的予以极大的关注。
到了近代,大清王朝末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不思进取,极力阻挠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对地方各级官员的腐败无能不断纵容,再加上愚民政策和奴化思想的日益浓重,使得整个大清朝从官方到民间,从官场到部队,从沿海到内地,到处充斥着精神领域的虚无和堕落。可以说,与其说是吸食鸦片葬送了大清帝国,倒不如说是精神领域的虚无和堕落才是导致大清帝国走向瓦解的最根本所在。
大清帝国之所以被推翻,败就败在制度上和思想上,中华民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关键在于实行共和制和倡导“三民主义”,而中华民国之所以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实质内因在于后者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真正获得、人民权利的真正共享,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代表着千千万万老苦大众生存和发展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从制度上,思想上都代表着当时国际社会最为先进的人文观念,特别是从五四运动以来,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心怀中国,坚定马列,力志救国,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能够早日建立起来而修身明志、济世扶贫、前赴后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来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大陆不断夯实自身的内力,秉持改革开放的务实国策,放手发展“东南”,积极开发“西部”,努力提升“中部”,大力振兴“东北”,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在东亚的崛起之势渐趋明显。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是最为核心的发展要务,而思想政治领域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广大青年学生应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中华传统文明与西方先进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去,逐步树立起立志于复兴中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格物致知 建构国际视眼下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预测决定各专业类别的招生数量,学校按照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校教育运作的基本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办学模式已为我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种专业人才,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早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现如今,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2]
国家劳动人事部门曾对当今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归为三大类,首先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工业产品设计制作人员、多媒体制作员、模具设计人员、室内装饰设计员、包装设计制作员、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员,都属于这一类。其次是既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又通晓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深入,整个社会进一步开放,这类人员的需求量呈现不断放大的迹象,媒体策划和编辑以及出版设计人员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前锋,紧扣时代前进的脉搏,转变思想领域的陈旧观念,构建国际视眼下的复合型知识体系,争做大国复兴的复合型人才,理应是我们新新人类PK国际人才的个性主张。
三、心忧集体 磨砺信息时代服务大众的民主意识
在信息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物质力、精神力,以及对国际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它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力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其中科技是先导,经济实力是中心。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为了压倒和战胜对方都拼命增加军事力量。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弱,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各种类型的国家情况虽有不同,但经济和科技始终是国家富强、安全的基础。经济衰退、科技落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是一个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国际地位孱弱的根源。可以预见,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决定21世纪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又是国民素质的比拼。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而思想观念则是国民素质的核心。我们的国民在传统文化、专制主义、极左思潮和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形成了种种陈旧、错误的观念,犹如一副沉重的枷锁,严重阻碍着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1978年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启动了对它们批判和摈弃,但到目前为止,个人主义、自私主义、功利主义、官本位思想、家长制作法等等遗风有增无减,因而,对于新时代的中华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来说,摆脱它们,卸掉它们,走向文明,走向自由,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选择。
在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集体当中,网络国际化使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但这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我们对自己所处集体的向心力、责任心和忠诚度。不管你是在哪个国家,哪个高校,哪个家庭,心忧你的集体,心想你的家园,并不断磨砺服务大众的民主意识,是我们青年大学生在这个时代修身明德、格物致知的同时,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人生信条。
四、赤心报国 锻铸中华复兴历程中爱我中华的“中华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祈愿。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五十九年,整整五十九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一步又一步从站起走向复兴;五十九年,整整五十九年,从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从民生凋敝到国富民强,每一位生活在中国大陆的老百姓都不会没有切身的感受与体验。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前半叶,为了治好祖国母亲的外伤和内伤,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们自告奋勇,毫不犹豫的参加了革命队伍,踏上了救国救民的征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可爱的中华儿女们,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无数的中华儿女们倒下了,换来了祖国母亲的再一次站起。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后半叶,为了振兴祖国的经济与文化,一届又一届的共和国知青们,在党的号召与带领下,融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为之刮目相看的经济奇迹。无数的共和国知青们退下来了,留下了正一步又一步走向和平复兴的祖国母亲。
中国的复兴必然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一个从目前到将来要逐步实现的目标。而要完成这个过程,达到这个目标,不得不需要海内外全体中华人团结起来,同心同德,以众志成城的志气“上下而求索”。因为中国的复兴,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复兴,也是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台湾在内的所有中国地区的共同复兴。中国的复兴也必然是一条坎坷的征途,一条从起点到终点逶迤绵延的蜀道。既然已踏上了这条征途,选择了这条蜀道,全天下的中华人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就应当携手并肩,赤心报国,锻铸中华复兴历程中爱我中华的“中华心”,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我们的“中华心”筑成一道新的长城。
[1] 王国轩:《大学 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第3页。*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
[2] 百度百科:“复合型人才 ”http://baike.baidu.com/view/421861.htm?fr=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