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王静:论发展是硬道理2008-05-09    文字: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7级 王静

    摘  要:  邓小平在初步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过程中,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逐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邓小平理论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邓小平发展思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关键字: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社会发展理论,并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逐步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思想—邓小平发展思想,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1]。

    一、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2]

    邓小平发展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等很多方面,内涵丰富。

    (一)、发展的根本点—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推动下,通过革命或变革,不断向前发展的,由低级到高级,这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遵循这一思想的前提下,邓小平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了“ 第二次革命”—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可以至少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的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具等,增加科技因素,提高科技含量,来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人的因素的转变,我们搞改革的年,实际上是解放和发展人的一个过程,逐步把人从各种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将人的潜能激发出来,不断地提高人自身的素质随着人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其他方面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越来越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29年来,我们围绕着这个根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努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我们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些为我们进步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的价值取向—人民的幸福富裕。

    发展为了谁,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尽管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有一根本点是相同的,无论是马恩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还是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人们谋利益思想、更不用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都是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并为此而努力奋斗一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现“ 共同富裕” ,提高人的幸福感,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把“ 共同富裕” 当作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指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东西,始终贯彻着一种“ 人民本位”思想,他提出发展为了人民,要把人民“ 高兴不高兴” 、“ 答应不答应” 、“ 满意不满意” 、“ 赞成不赞成” 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准则,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判断标准。我们所做的一切根本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尽管有人认为,富裕不等于幸福,但幸福离不了富裕,这就是说物质对于人的幸福的重要性。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大家逐步解决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物质生活的富裕,这是人的幸福的重要保障。对于“ 共同富裕” 的理解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物质的和精神的,注重物质的丰富,并不是说精神不重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同样注重人的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的教育,注重人的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升华。只有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都富裕,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三)、发展的战略—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我们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坚决支持小岗村等地包产到户的做法,逐步放开农村市场,搞活农村经济。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又转人城市改革,开始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而逐步推进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使改革工作全面铺开。

    我们的开放是先从特区开始的,特区的人们在开放的过程中,“ 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区的成功实践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开放逐步扩大到沿海城市、沿海地带,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就是这样稳步地发展对外开放的。通过改革和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出,我们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步骤的、稳步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国情,邓小平提出了“ 两个大局” 的思想和“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说明了发展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是同步的,是一个有先有后的过程。我们的发展战略,确实是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过程。一位学者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时曾精辟地指出“ 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 经济发展是这样,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也会呈现出台阶式的发展情况。所以要正确地看待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只有发展,才能逐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不发展是没有出路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理念的重要升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这个问题过去提不出来,提出来也解决不了。而现在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逐步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性,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可以这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继续前进的致胜法宝。从我国现实来看,提出新的发展观非常必要。在经济取得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当前面临的问题仍很多,如贫富差距等等。所以,我们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在实践中认真贯彻“五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推行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重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很多方面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协调和健康地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更加严格地遵循执政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时代创造。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发展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中外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3]。

    三、发展是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根本路径[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可能一步到位,这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和谐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基于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自然提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正如《决定》所指出的,“ 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诫我们,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事物矛盾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世间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 和谐”本身就是对立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矛盾、不能回避矛盾。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我们现在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尚不可能达到高级程度。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 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 矛盾凸现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引起的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正如《决定》所指出的,“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这些都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归结这些矛盾的根源,还在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正如《决定》指出的,“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松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不断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消除产生不和谐因素的真正根源。因此,发展是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 申文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论邓小平发展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   

    [3] 徐玲.历史的升华: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学术论坛.2007(12):51-52 [4] 韩杰.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是硬道理.JOURNAL OF JILIN COMMERCIAL COLLEGE.2007.(1):64-65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