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曹海鹰: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实思考2008-05-14    文字: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曹海鹰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对于在新的形式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应从完善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加强社会实践的力度、营造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力求为更好的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思考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2008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到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牢牢把握自己命运、不断开辟美好前景,说到底,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看出,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首先,思想政治素质是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

    所谓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江泽民同志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内涵。他认为有三层意思: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二是根据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三是进一步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以及学生走向社会的要求,提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可见,当今的大学生能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关键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能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综合素质。

    其次,思想政治素质是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内涵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以高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既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会失去一种精神。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些掌握了高技术、生活在高技术环境中的人,因为缺少道德教育变成了“经济动物”、“科学奴隶”,甚至堕落为“高智商的强盗”。如果社会不再注意,高技术与低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会变得更剧烈。 再次,思想政治素质是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七大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面临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强大压力,我们最急切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大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基于人的生理发展过程,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创新素质的最重要阶段,是个人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因此高校必须在这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知识将超越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专家研究,人才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一个才智很高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导向,这样的才智是很难有积极意义的。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途径

    在具体的工作中,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善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树立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符合青年人积极追求进步、在政治上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正气。一是要坚持在所有的大学生群体中特别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党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开办业余党校,学生不仅在入党前必须接受党校的培训,而且在入党后也要由党校定期组织学习,不断坚定信念,明确目标;二是引导大学生把积极入党的要求与改造自己的愿望统一起来,进行正面引导,提倡“做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做一个好人”,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三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集体核心,积极引导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在大学里,可以通过班、团干部联席会、校、院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核心骨干作用;四是通过评选优秀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等活动,规范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行为标准,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建立起对党员的监督网络,保证党员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是崇尚进步,追求真理的,只要我们切实努力地去抓大学生党的建设,并以此来带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绝大部分大学生是能够健康成长的。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的力度,突出社会实践的作用。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转折时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加以正确地引导,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思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政治和人生。从途径上来说,一是不断推动学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社会。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书斋里长大的,现存教育体制影响了他们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极大地束缚着他们的手脚。社会调查和研究,不仅会增加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影响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人生道路;二是把大学生放在社会工作和社会事务之中,让他们承担义务和责任。如指导学院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参观学习活动、校内劳动和毕业实习、实训活动。利用高校的两课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普及思想道德知识、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义务服务等等。都将会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中学习政治理论和人生的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第三、支持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社团在学习和研究中逐渐成熟。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刻,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及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因此,学生社团组织是大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都不可低估。在这方面,要破除单纯控制的思想,而代之以引导、启发和支持;不要对学生社团组织过度放手,在学生社团的思想方向、活动范围、对外交往等方面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要克服以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理论骨干,坚持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要建立以学校团委(学工处)为主、和各学院团总支(学工办)积极配合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坚持以学年为单位,定期对学生社团进行评估,对活动好的社团进行表彰,对存在一些涉及方向和政治倾向问题的社团进行整顿,始终保持学生社团组织的良好状态。通过社团组织的活动,由点促面,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四、为大学生营造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因此,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客观要求。影响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有校园文化、学校历史及教师总体状态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是高素质的教师。因为教育活动,说到底是以人育人,以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的活动,没有合格的教师,恐难有合格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五、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心理辅导机构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心理素质,解除心理障碍,适应环境,获得健康发展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辅导机构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进行障碍性辅导,帮助心理障碍者减轻或消除导致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原因,促使心理疾患的康复;或是帮助来咨询者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和困扰,消除和减少消极心理现象,保持心理健康;二是进行发展性辅导,帮助来咨询者挖掘心理潜能,发扬他们身上的某些优良的品质,改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适应能力,从而使其个性日臻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凡事要追根求源,如果不解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这个根本问题,大学生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高校的教育也是解决不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教书育人,奉献社会这个根本问题的。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6

(3)王小燕《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理论学刊,2004,08

(4)刘献君《在专业教学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中国高等教育,2002,22

(5)徐静、潘德江、黄飞《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6)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4,09

(7)汪达环《对理工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

(8)张启胜 《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9)王芳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在统一性》学术交流,2004,01

(10)叶新东、陈兴桂《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7

(11)教育部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2)李选艳 《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02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