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马小春:苏东剧变的教训与我国的改革2008-05-09    文字: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2007级 马小春

    摘 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震惊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这一连锁事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崩塌,社会主义国家由原来的15国缩小为5国,社会主义从此陷入低潮。虽然这个20世纪的重大事件已成为历史,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关于苏联东欧剧变的讨论还在继续。这个事件像一把双刃剑,必然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弄清苏东剧变最本质的东西以及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以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本文探讨了苏东剧变的原因,以及我国在改革过程中从中吸取的教训。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教训,我国,改革 

 

    1 苏东剧变概况

    东欧的剧变始于八十年代末的波兰。由于经济停滞,商品长期匮乏,供应紧张,当时的波兰处于严重困境。在此背景下,团结工会首先发难,多次组织全国性的大罢工,逼迫执政的共产党妥协让步,同意举行议会大选。结果团结工会获得大胜,新组建的政府中,由非共产党人领导,共产党人倒成了少数派。波兰政局的动荡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紧随其后,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先后发生动乱,并最后结束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同时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东欧版图发生变化。德国实现了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二。

    与此同时,苏联也发生了一系列惊人的变化:1988年苏共确定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施政纲领和目标,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几代苏联人为之奋斗、熟睹的镰刀锤子红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2 苏东剧变的原因简析

    恩格斯说过,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东剧变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决不是某一两个因素所致。实际上,它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的因素中,西方的“和平演变”得手和这些国家内部把"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和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次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教训。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错误地对待(先是不改革,后是彻底摧毁)这一模式所造成的悲剧。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加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验不足,以及理解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片面性,因而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了许多曲解。这一模式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却是一种严重扭曲和僵化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当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合理性,这一模式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后来却僵化了,在整体上已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国际环境下,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否则社会主义是没有希望的。另一方面,因为这一模式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对其“改革”不能变成“改向”,对其“突破”不能变成“彻底摧毁”。苏东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崩溃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把“改革”变成了“改向”,即“彻底摧毁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可列数许多条,但最终都可归到“执政党自身的问题”这一条上。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和指挥中心。党出了问题,就好比人的大脑出了问题,那是致命性的。

    3 我国的改革

    大凡改革,总不外乎有以下前提:一是历史背景,二是当前困境,三是代表人物。中国的改革,在背景的积重,起步的艰难,问题的严峻上远远超过前苏联。但两者改革实施上的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政治方向。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和坚持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弃旧图新,即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风风雨雨,坑坑洼洼,但都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从而避免了自乱阵脚。而前苏联则不然,戈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列主义的完全否定,是一次导致了民众政治信念动摇的大地震。而叶利钦则走得更远。经济转轨是前苏联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但“经济转轨并非一定要否定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并不存在与政权的更迭发生必然的联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也并非非走全面私有化的道路不可。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可以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实践上探索前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最终完成转轨的任务,建立起符合自己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我们基础差,起点低,加以十年的动乱,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接近崩溃边缘的经济。然而,在跨出的第一步上,我们却是扎实的,具有奠基的意义。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广大农村开始。(这一点极为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是轻重工业的原料及劳力的供应基地。农村“定”了,全国就“稳”了;农村“活”了,民众也就“富”了。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农村,多劳多得,热气蒸腾,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变化之快之大,令人刮目。人们由此深切感受到不同的路线政策,其正负作用的悬殊,竟然如此之大。当西方国家及其传媒,正一致看好戈氏的改革,纷纷为之叫好,并批评中国未能像苏联那样先行着手政治改革时,我国的农村正热火朝天地改变着自己“一穷二白”面貌,并为改革的深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改革,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是“摸着石子过河。”审慎地,稳步推进,摸索着往前行,发现不妥,及时改正。譬如农村的“联产承包”,譬如“经济特区”的建立,譬如证券市场、股份公司以及基层民主选举的实施,国家机关的“政务公开”,差额选举与监督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新事物、新观念,但没经验,有风险。一般说来,一项新措施正式出台前,除专家研究讨论,拿出详尽的可行方案,还得有一个实验试行的阶段。人大、政协对此可发挥其立法审批和咨询监督的作用,另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征询意见。这是有鉴于历史教训,有效地防止了决策失误。

    4 我国改革从苏东剧变中吸取的若干教训

    4.1 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和保持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4.2 改革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我国的改革必须要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也是衡量政治组织先进与否的标准。共产党执政以后,只有加快发展经济,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3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永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执政党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确定正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同时决不能关起门来做井底之蛙,自我封闭,自以为是,而必须坚持开放,抓住机遇,融入世界,参与竞争,与时俱进。

    4.4 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正确处理其与发展稳定的关系。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环境。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5 改革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对精神产品的创造和生产管得过死或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公开性和多元化,都是极其有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我们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素质,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勇于奉献精神;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4.6 改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依靠群众,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观点;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4.7 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在军事上与资本主义国家争霸或在经济上与资本主义国家互不往来的做法,都是非常有害的。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是在继承和汲取人类文明一切先进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在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既要看到两种制度的对立和斗争,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还有利用、学习、借鉴和合作的一面,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8 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从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高度,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执政的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人民和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 考 文 献

[1] 蒋孝山. 苏东剧变的教训及其对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影响[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2] 付正芸. 苏东剧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3] 刘海藩. 深化改革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J]. 理论视野 , 2006,(03)

[4] 邬旭东. 苏联演变原因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 , 2006,(08)

[5] 林炎志. 笑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62.

[6]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09)

[7]张建华. 论苏联联邦制变形的历史原因. 东欧中亚研究, 1999,(04)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