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廉桂萍:改革开放——内蒙古经济腾飞的翅膀2008-05-09    文字:生命科学学院 2007级博士生 廉桂萍


    摘要: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周年。30年前,我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画卷。这三十年却是中国奋发有为、奋力拼搏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十年;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三十年;更是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催人奋进的三十年。三十年的春华秋实,三十年的风雨兼程,让中国从一个闭关落后的穷国变成今天令世界瞩目的强国;为此,本文借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临之际,历数改革开放给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出即便是西部落后地区,照样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内蒙古    经济发展

    一、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349亿元只增长到1978年的4237亿元;财政收入由1970年的662.9亿元只增长到1978年的1132.26亿元[1]。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面对严重困难,我们党科学分析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勇敢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正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关于在严峻的历史形势下、复杂的国际关系下,经济发展成为国与国竞争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力才能强盛。如何实现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197812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1978年开始,国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陆;先农业、后工业的改革开放思路,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二、    内蒙古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概述

(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1、农牧区改革方面

内蒙古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牧区开始的,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1)取消农村人民公社组织,恢复了乡村政权组织,重点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将原来的工分制调整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2)取消了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实行按国家合同计划收购的政策。(3)逐步放开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行市场定价原则,逐步扩大市场在调节价格方面的作用。(4)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牧区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由改革开始时的定工、定产、定费用与超产奖励,这种责任制逐步发展,并日益完善到1981年, 新苏鲁克的责任制[2]在牧区较普遍地推开。从1982年开始,已成燎原之势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牧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草牧场有偿使用制度遍及全区农牧区,打破了农牧业生产万马齐喑的局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牧区生产力。

2、城市改革方面

    1984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二届二中全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市改革。内蒙古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地改革。

(1)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内蒙古企业改革大体分三个阶段[3]。第一阶段是l 979年到1986年,改革主要是从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入手,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第二阶段是1987年到1991年,在全区范围内普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对国家承包效益指标(上缴税利)、发展指标(资产增值、技术进步)和管理指标(质量、成本、消耗、安全) 。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推动企业兼并,调整企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今,企业改革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为重点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积极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

 (2)改革流通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合作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新型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建立起国家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物资流通体制;在完善区域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的同时,积极进行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改革。

3)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体制。针对国家计划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弊端,逐步缩小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国。逐渐使国家行政计划管理从企业、市场中撤出。

4)财政体制改革。针对原有财政体制实行统收统支所造成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资金使用不讲效益等同题,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包干制,变单一税制为复合税制,强化了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二)对外开放方面

内蒙古的对外开放,根据内蒙古计委经济研究所的祖刚的研究,结合目前内蒙古的对外开放的实际,内蒙古的对外开开放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单向开放时期(19781983)。改革之初,由于受地缘因素制约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内蒙古的对外开放步伐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格局基本上是单一的,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沿海口岸走向国际市场,贸易伙伴以欧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为主。由于受经济落后的制约,内蒙古出口产品结构主要以粮油、土畜、矿产品等初级农产品为主。

     2、双向开放时期(19831991)。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内蒙古逐步开展了与苏联、蒙古和东欧各国的经济贸易,对外开放格局开始由单向开放逐步演变为双向开放。1983年内蒙古恢复了中断二十年之久的中俄边境、易货贸易关系。1985年,开展了同蒙古国的边境、易货贸易,1988年开展了同东欧各国的易货贸易,恢复和发展同俄罗斯、蒙古边境易货贸易关系,对活跃边境地区市场,发展地区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区对俄罗斯、蒙古的边境易货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区贸易总额的比重仍然比较大。

    3
、沿边开放时期(19921999)。自1991年国务院批准满洲里、二连浩特为国家一类内陆口岸以来,内蒙古的对外开放事业开始步人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93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l20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增长76倍,平均每年递增33.6%,远远高于改革前平均每年增长1 4%的增长速度。沿边开放的优惠政策大大拓展了内蒙古与国外商界的合作空间,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发展。与外商合作的领域由最初的羊绒制品行业,逐步扩展到轻纺、化工、机械、电子、能源、建材、农牧业等l5个行业。

   
4、全面开放阶段(2000现在)。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技术装备优势和成本优势以及资源优势逐渐地显现出来,内蒙古的对外贸易不再单纯的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而是转向科技含量高、深加工的产品为主。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确立了 “呼包鄂”金三角发展规划后,三个城市的资源可以超越城市界限,极大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仅2002年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市出口额累计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24%;2002年鄂尔多斯集团、鹿王集团、包钢、商粮集团、外经贸集团等l0大出口企业出口额累计占全区出口总的465%。2002年玉米、羊绒及制品、服装、铝、钢材、硅铁、稀土、化工等l0大商品出口额累计占全区出口总额723[4]

    三、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经济的飞速发展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的评价原则,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做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并且与可以获得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

(一)国民经济总量方面。2007,全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6018.8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全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近103倍,平均每年增长16.7%[5]。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来自治区经济总量增长与全国保持着同步发展态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其主要表现:一是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大、建设速度加快。30年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04.75亿元,是前29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0.13,为我区经济发展积蓄相当大的后劲。二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财政自给率大大提高。200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18.14亿元,1987年的34.77,年均递增12.6%,三是金融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953.70亿元,1978年增长294.86,平均每年增长20.9% ,各项贷款余额3767.74亿元,增长90.20,平均每年增长16.19%,有力地支持了地区的经济发展[6]

(二)农牧业发展方面。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瘸腿”状况。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总产量由1978年的49.9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总产量175亿公斤,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4.27%。仅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粮食产量增长24.5%,年均增长4.5%人均占有粮食614公斤,位次由1978年的第26位进入全国前三名行列,结束了过去20多年吃粮靠国家调拨的历史,提前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畜牧业连续30年丰收,牲畜总头数已稳定在10000万头()的水平上。2007年末全区牲畜总头数达10952.03(),1978年增加6798.7万头(),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详细的主要农牧产品的产量对比见下表。

1:改革开放前后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7]

产品名称

1978

2007

年均增长%

粮食(万吨)

499

1750

4.27%

油料(万吨)

12.5

105.92

7.38%

猪牛羊肉产量(万吨)

21.8

180.56

7.30%

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万头)

4162.3

10952.03

3.28%

大牲畜万头(万头)

358.5

1051.69

3.65%

羊(万只)

1986.7

8825.82

5.10%

猪(万口)

604.3

1074.53

1.94%


    (三)工业发展方面。
200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668.58亿元,1978年增长32,年均递增12.25%。内蒙古的工业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重工业发展日趋加快,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超前发展,重型化特征更加明显,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40.859.2变为1997年的39.860.2变成2007年的17.94:82.06。二是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日用化工、合成纤维、塑料、稀土冶金等新兴行业有较快发展,充实和完善了内蒙古工业结构;三是所有制结构中,非国有工业发展迅速,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2.79%提高到1997年的53.84%;进一步提高到2007年的75.48%。四是工业的地区结构同资源分布相结合。从总体上看,东西部地区都较为合理地利用了各自的资源,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特色的能发挥地方资源、经济优势的工业体系。

(四)对外贸易方面。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在探索中有了开拓性进展。一是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7.45亿美元,1978年增长493,平均每年递增23%,远远高于改革前平均每年1.4%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区已同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北方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利用外资步伐逐步加快。仅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60.7亿美元,增长8.4倍。截至2007,累计注册的“三资企业”已达1072,一批“三资”企业已成为骨干企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新的成长点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农牧民收入方面。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7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3.1元,是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1元的30倍,年均增长12%。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经营管理站介绍,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7年的3256.15元,增长23.6倍,年均增长11%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78元。仅2003-2007年五年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7%[8]

    四、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长期坚持
  
    笔者用翔实的经济数据从五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对于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无论是国民经济总量还是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农牧业还是工业都从较小的规模、勉强的自给自足发展成为出口创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的经济增长的引擎。发生在国民经济领域的一切变化,无不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这三十年中国出色地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几百年的时间所进行的改革历程,使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这一切源于中国在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其他经济强国也在不断寻求改革,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也在积极的借鉴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积极在发展本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因此,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因为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放弃改革,止步不前,那样地话,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仍然遥不可及。改革开放是富有深刻的辩证关系、具有动态性质的一项伟大事业。需要我们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状况制定相应地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解决我们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不断通过改革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长期国策,必须坚持好,保持长期不动摇,才能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10.第二版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0.第二版。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第一版

[4]
.李俊卿加大引智力度 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 内蒙古统计 2004/06

[5].王志强.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数字扫描. 内蒙古宣传.2003年第2

[6].祖刚.内蒙古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回顾总结.北方经济.1999年第1

[7].陈元涛、胡敏谦、朱胜军. 对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的20年的回顾与反思.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

[8].《内蒙古统计年鉴》(1996---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2] 注:新苏鲁克生产责任制:建国后,我国在牧区没有实行激进的改革措施,而是允许无牲畜户继续给牧主放牧,但是增加了报酬,改善了生活条件。称之为苏鲁克生产责任制。新苏鲁克生产责任制是在坚持牲畜、草原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实行包畜到户,保老本、交纯增、包交售、保质量、保草原基本建设,提管理费和公共积累,费用自理、收入归己,集体不再统一核算和分配的牧业管理形式。同时,将草牧场的管理、建设、使用划拨到户,形成草原公有、承包到户的责任制。

[3][3]  参见:祖刚《内蒙古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回顾总结》载于《北方经济》1995年第1

[4][4]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3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5][5] http://219.235.129.54/cx/table/table_sc.jsp

[6][6] 数据来源: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统计公报、历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7][7] 数据来源:同上。

[8][8]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1996-----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内蒙古统计公报2007,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pbc.gov.cn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