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是一个原本很祥和的日子,正当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中国北京时,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派出军队突然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当天,俄罗斯第58集团军部分部队开进南奥塞梯,增援驻扎在冲突地区的俄维和部队。格俄冲突正式爆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2日宣布结束军事行动,并于当天同法国总统萨科齐达成包括撤军在内的解决南奥塞梯冲突六项原则协议。冲突各方随后接受并签署了协议。18日,俄罗斯开始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撤军。26日,梅德韦杰夫在向民众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宣布,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在这次国际事件中,当事国之间互相指责,其它各国和区域性集团在呼吁停战的同时部署着各自的行动。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北约、欧盟、美国齐声反对,美国11日宣布同格鲁吉亚站在一起,并向俄罗斯提出警告,要其停止继续向南奥塞梯“进攻”,英国呼吁结成反俄同盟。而梅德韦杰夫总统声明,俄罗斯不怕任何后果,包括新“冷战”。俄格之间的争端反映出的已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领土问题,更折射出了一场复杂的国际力量的大角逐。
纷繁惹目的种种迹象至少显示出这样一种现实:这场复杂的国际力量的角逐已经演变成一个复兴中的欧亚大国俄罗斯与以美国首的西方集团之间国家利益上的较量。那么,这场冲突和较量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同样正在复兴中的中国的国家利益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们中国在外交战略上应做怎样的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依次加以分析。
俄罗斯与西方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俄国的历史既是一部不同于西欧国家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同于东方国家的历史,它是一部在东西方之间探寻、徘徊,以及东西方文化在俄国斗争融合的历史。动摇于东西方之间,是俄罗斯历史最重要的特点。从与拜占庭帝国联姻的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到西化俄罗斯的“全俄罗斯大帝”彼得,再到东征西讨的叶卡特琳娜二世,俄罗斯在文化上不断的被人为西方化,在领土上不停的从西方到东方,从欧洲到亚洲,伴随的是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侵略、扩张和殖民。正如俄国历史学家柳切斯基所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对外侵略扩张是俄罗斯历史上长期奉行的战略传统,再加上苏联时期与西方集团在意识形态、经济领域、军事部署等诸多方面的敌对和交锋,使得俄罗斯与西欧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一直以来很难真正融洽起来,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双方常常是戒心重重,敌意浓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赵青海认为,这次格俄冲突的背后其实具有浓厚的美俄较量背景。2003年“天鹅绒革命”后上台的萨卡什维利政府全面推行融入西方、争取加入北约的政策。在美国的拉拢、支持下,格鲁吉亚成为美国遏俄的重要一环。但是,格鲁吉亚存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地区要求独立的问题,该问题是格加入北约的一大障碍。
为遏制格鲁吉亚的离心倾向,俄罗斯自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与格两个分离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并陆续为该地区的多数居民发放了俄罗斯护照。今年2月,科索沃宣布独立后,俄为回击美国承认科索沃独立的立场,开始调整对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的政策。3月21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一项声明,建议俄总统和政府考虑承认两个地区的独立。 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引发此次格俄冲突。
在格俄冲突爆发后,美国迅速与波兰签署了在波部署反导系统的协议,使俄美关系雪上加霜。格俄冲突与东欧反导之争都是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中有阶段性、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遏俄弱俄一直是美国对俄政策的主线。进入新世纪以来,美俄关系除在“9·11”事件后出现短暂蜜月外,主线并不乐观,并不时透着新的冷战气息。近年来,受益于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伴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逐渐恢复,俄大国雄心复萌,美对俄未来战略走向的疑虑也不断上升。趁俄国力尚未完全恢复之时加强对俄的围堵成了美国政府对俄政策的优先选择。美不但对俄国内民主化进程指手画脚,而且通过北约东扩、推动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及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等措施,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特别是在外高加索、乌克兰和中亚等独联国家加强渗透,削弱俄的影响,挖俄的墙角,目的是使俄永远不再恢复与美国抗争的实力和势力范围。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俄罗斯不再忍气吞声,而是奋起抗争。近年来,俄在独联体内以能源和贸易制裁以及支持分离势力等手段整治疏俄亲美的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在国际问题上公开实行不同于美国立场的政策,如承认巴勒斯坦哈马斯政权的合法性并予以支持,向委内瑞拉、叙利亚、伊朗等反美国家出售武器,坚持与伊朗开展民用核合作,反对美国对伊朗动武,甚至拟与美国后院的委内瑞拉搞联合军演。
因此,从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分析来看,此次格俄冲突与其说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矛盾和冲突,不如说是地缘战略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俄罗斯与相互借重的以美为首的西方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是复兴中的欧亚大国俄罗斯与以美国首的西方集团之间国家安全与权利利益上的角逐和较量。
俄罗斯与西方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
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参与国际关系的起点和归宿,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就是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而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此次俄西间矛盾与冲突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周边安全上。
在安全利益上,俄西矛盾与冲突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的周边安全和国内安全。
西北方面,上海合作组织的其它几个会员国在俄西矛盾与冲突中势必会加强戒备,如临大敌,从而在该地区造成一定的紧张局势,美欧也会在此时,通过种种措施来弱化上合组织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我新疆东突分裂势力可能会伺机完全倒向并听命于美欧一边,在新疆地区乃至西北亚地区制造袭击和骚乱。
华北方面,搞第三邻国外交的蒙古国不敢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攻击俄罗斯的基地,但也不排除在这场纷争中,蒙古这个上合组织的观察员国暂时不再考虑加入上合组织的动作,而美欧也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蒙古国这块制约中俄发展的战略要塞,并积极拉拢它、说服它更进一步的融入民主大家庭。
东北方面,俄远东地区与美国的阿拉斯加一海之隔,如若欧美东西两线加击俄,冲突必然泱及我东北地区,更为担忧的是,美国可能趁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病情恶化、撑控不力的情况下,通过韩国再次挑起朝鲜半岛的战火,一方面,转移了它国内日益明显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从后方远东地区牵制了俄罗斯在西欧的战略动向,而且,同时,对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也形成了严重的掣肘。
俄罗斯与西方集团之间矛盾与冲突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应对
当国家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胁时,维护安全利益必然是国家政策的首要选择。国家安全利益的实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国防力量,保障领土不受侵犯,必要时打击入侵之敌;二是通过外交行为加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战略地位,消除潜在的安全威胁。针对俄西间矛盾与冲突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我国在外交战略上的应对应主要着眼于坚持原则、稳固周边、强化合作及多边协调。
首先,我国应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与国际法准则,既不能为了维护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站在俄罗斯一边,支持南奥塞梯和阿不哈兹的独立,也不能为了顾及中美、中欧的战略利益而实施有利于美欧的倾向性政策。
其次,对于周边局势可能产生变化的国家,我国应通过各种管道密切联系,保持沟通,避免意外。尽量将有关国家引导到不卷入事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有序状态中去。
再次,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强化组织内相关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继续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非法活动,同时,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保持一定的透明度,避免在敏感时期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疑虑和戒备。
最后,利用联合国及其有关子机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峰会、六方会谈等多边舞台积极协调冲突各方的对立立场,寻求一切可能促成俄罗斯与美欧妥协让步的机会,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