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读他的作品,总是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来领略其思想的精微醇厚,事理的周延紧密,更能从本质意义上来把握人生的真谛,热闹浮华背后的点滴。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心灵辩证法的杰作,通过几对爱情关系的描述,表达出作者对爱情问题的深入思量。
爱的忠诚与背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爱情出现。爱情是甜食果,可以勾起人们的心理欲望;爱情是禁尝果,可以毁灭人们的心灵肉体;爱情也是大风扇,可以引起无谓争端;爱情也是滋润剂,可以磨合男女双方的棱角。关于爱情,可讲得有很多。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集中描述了几对男女,或是恋爱关系,或是夫妻关系,或是情人关系,试图表达爱的语境与絮语,给人以生活或智慧的启迪。
一些人常说爱情有忠诚和背叛之分。我们说到忠诚,就会想到骨鲠之臣,英烈之士;说到背叛,就会想到奸佞之人,怯懦之徒。而将忠诚与背叛用来形容爱情,不是为了表达一个人的痴心迷情,就是为了形容一个人的朝秦暮楚。但是,生活是复杂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为生活预设一个概念,再用这个概念去认识、理解、指导生活。所以,在爱情领域,我们不会轻易地下结论:这个男子是忠诚的,那个男子是有叛心的。然而,我们通过体验生活,观察社会,可以将一些真实的真切的体悟感受记录下来,经过辨别、深思,将它上升为理论真知的高度,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社会。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一个记录时代真知表现时代真貌的作家。他没有简单地给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忠诚”或“背叛”的帽子,而是在洞悉人性的基础上,将社会中存有的爱情现象,放入到一个理性的层面,去思量。
《安娜·卡列尼娜》中最先出场的奥布朗斯基,就是一个将爱情忠诚与背叛演绎得淋漓尽致的人物。常人眼中,奥布朗斯基与妻子陶丽,生活是多么富有情调,夫唱妇随,尽显人间真爱,可谓是模范夫妻。的确,在生活中,奥布朗斯基对妻子也是悉心照顾,极尽丈夫之责;作为妻子的陶丽更是贤淑温柔,相夫教子,极尽妇人之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丝毫没有看出有关爱的不和谐音符。他也可以称得上是对自己妻子忠诚不贰了吧。然而,或许因为受到俄国上流社会不良习俗的影响,或许因为生活太安逸了想放纵一下,或许因为自己本身就想挑战一下新鲜生活,或许是因为诱惑太大自己没有经受得住考验,奥布朗斯基终于出轨了。有人就要责怪奥布朗斯基,说他没有忠贞之心,没有守候之责,连以前赞美欣赏他的人也要倒打一耙,说他的行为是对爱情的背叛。一个对爱忠诚的男人突然有一天变成了对爱背叛的男人,这种落差,不仅会摧毁陶丽的道德底线,还会让读者对这个男人充满了一种蔑视和敌意的态度。陶丽尖刻的语言,如暴雨般洒向奥布朗斯基。奥布朗斯基的“背叛”之名估计是洗不掉了,他的爱情之旅也出现了危机。这个时候,奥布朗斯基妹妹安娜的到来,将危机化解,二人又和好如初。从这一时刻开始,人们又会看到奥布朗斯基的嘤嘤叮咛,缠缠绵绵,陶丽也恢复了贤妻良母的本相,模范夫妻的故事又开始上演。人们又可以将奥布朗斯基对妻子的爱定格为忠诚不贰。
托尔斯泰锐利的笔锋,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忠诚与背叛,是不能反映爱情全貌,也不能表现爱情本质,它只能在特定时间特点场合说明一些现象,而非是真理。
爱情是细微的,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引人注意的问题。爱情不能简单用忠诚和背叛来区分爱情的神圣与低下,它与社会制度、时代特点、民俗风气、家庭氛围、个人性格、交际圈子、兴趣爱好等深深地连结在一起,这个网络中的任何一点不同或变化,都能引起爱情的震动。只有协调好这个网络中的各种关系,才能常葆爱情之树青绿。
爱的精彩与无奈
爱情是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男子方面,表现出文质彬彬,儒雅有致,气度非凡,胆识过人,就会博得女子的喜爱;女子方面,表现出温柔贤淑,举止优雅,成熟稳重,魅力十足,就会得到男子的青睐。若两个同样出众的男女互相吸引,结为伴侣,将会引来羡慕的眼神,喝彩的祝福,这也许就是爱的精彩吧。若男女之间互相猜疑,牢骚满腹,有时候还要大打出手,但又像鱼与水的关系,每天争斗,但又谁也离不开谁,这也许就是爱的无奈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这一爱情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安娜与伏伦斯基爱情关系的表现,将爱的精彩与无奈这一爱情主题阐释得更加深刻。
谈爱情,需要一定的机缘巧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作之合”、“天赐良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之前互不认识的男女一见钟情,结为恋人关系,开始演绎动人多情的爱之旅,这就是“天赐良机”。安娜和伏伦斯基就是这样一对男女。贵妇人安娜,在一场贵族舞会上,凭着优雅的舞姿,考究的举止,得体的衣着,精致的饰品,内发的气韵,成熟的气息,征服了舞场上每一个人,也征服了在一旁的贵族青年伏伦斯基。伏伦斯基,一个仪表堂堂,举止有礼,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凭着自身独有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安娜早已撩拨的心灵。两人几合舞姿,协调和满,挤眉弄眼,情意暗投,可谓一见钟情。安娜与伏伦斯基开始频繁接触,最终完成了从肉体到心灵的交融,可谓爱的精彩。
如果单纯地要表现一段爱之精彩之事,那也就十分平常了。托尔斯泰对爱的理解往往非常深入。他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能够深入到对事情的本质层面进行思索。爱情的表面和本质,横断面和历史纵深面,都能通过他精准的笔调表达出来。
我们承认,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挚的。他们的相爱不光是一种精彩意味的展示,也有心灵深处思想相通的暗合。安娜,作为行政官长卡列宁的妻子,每天所面对的是严肃的表情,呆板的行为,虚伪的伴侣,繁琐的交际。青春妩媚的心灵,本该释放激情的活力,却被抑制在抑郁的生活氛围中,不能不说她有多么伤痛与迟暮。当一个名叫伏伦斯基的男子出现的时候,他的善解人意,殷勤大方,激发了她早已停歇的内心世界的欲望诉求;他的优雅风度,迷人魅力,催发了她对爱的重新呼唤和期待。伏伦斯基,作为上流社会的贵公子,虽然身在泥淖之中,有一些不良习气,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具有其他贵族不具备的对待生活的热情和真情,富有同情心,颇有一些拯时救世的志向。贵族社会的奢芜,人际关系的虚情假意,也颇销蚀他的心智。一个名叫安娜的美丽妇女出现的时候,她的矜持有节,落落大方,打开了他对美好爱情憧憬的大门;她的温言柔语,善良品质,收容了他芜乱的心。这就是爱之真挚的见证。
然而,他们所属的阶级,所属的上流社会圈子,就注定让他们的爱成为一件悲剧之事。作为有夫之妇,安娜强烈的道德观时常侵袭她柔弱的内心。俄国上流上会,早已糜烂不堪,声色犬马,乱爱乱欲本是司空见惯之事。安娜,虽处在上流上会中,但她拥有正直的品性,健全的心灵。她对伏伦斯基的爱,是一种相知相解的爱,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贵族男女爱情的伟大的真挚的爱情。但是,内心的道德戒律仍然如鬼魂一样缠绕在她的心灵当中,她害怕承担某种骂名。贵族社会的疯言疯语,流言蜚语也向她袭来,说她浪荡不羁,风流成性。她心里明白,现在她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干净,她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葆有,说明她是一个圣洁的妇女。她勇敢地迈出了道德枷锁的束缚,成功地与伏伦斯基完成了结合。然而,道德的律条,社会的留言仍在她内心响动,在她与伏伦斯基结合之后,你就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对他唠叨不已,时常还发发脾气,说点尖酸刻薄之语。她太爱太在乎伏伦斯基了,内心承受的压力又那么大,担心有一天伏伦斯基会抛弃她。所以,她看起来似乎有点神经质,不听话。伏伦斯基,身在上流社会,有自己的事业和产业,社会上的流言也会让他心烦,安娜无端的猜疑和发怒也搞的他心神不宁,但是他爱安娜,愿意承受爱情的所有一切。也正是伏伦斯基这份紧密的爱,让安娜欣慰的同时,也给安娜增添了许多爱的压力。当无形的压力裹挟着她,让她透不过气的时候,她只能选择卧轨自杀。从这个悲剧结局来看,这又是爱的无奈的表现。
托尔斯泰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用悄无声息的叙述,描述了爱情是怎样从精彩走向无奈,走向悲剧的。托尔斯泰是洞悉人性的,是洞悉爱情的本质的,好端端的精彩之爱转眼之间成了悲剧之爱,这其中蕴含着深广的社会内涵。女子内心世界的转瞬即逝的念头,源于各种社会势力,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凝合起来造成的合力,这个合力大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女子心理的承受范围,就会因为碰撞而冲倒女子,酿成悲剧事件的发生。
爱的甜蜜与平凡
爱情是一个神秘而又美好的事情。追求它,内心会掀起无限波澜;拒绝它,内心会有无尽思量。一厢情愿,只能说明一人苦苦相思,一人无动于衷;两厢情愿,才能说明爱的成熟和富丽,才能说明爱的甜蜜和美好;爱在平凡,才是爱的真谛,爱的最高级形式。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列文和吉娣这对夫妻关系的表现,为我们展示了平凡的爱才是最真挚最美好的爱这一道理。当然,列文和吉娣在展示这种平凡之爱时,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地认识过程的。
在盛大舞会上,活力四射,青春萌动的吉娣,散发出迷人的女性光芒,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人群中有个叫列文的青年男子,被吉娣的这种青春朝气所吸引。作为一个青年农场主,列文不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还有着博学的知识,有着对人生、社会、历史深入的思考,不时发出精警的评论。这样的男子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爱情。可他对吉娣的爱,属于一厢情愿。或许是列文有些少年老成,或许是有些严肃庄重,吉娣拒绝了这个积极进取的青年男子,把目光投向了伏伦斯基。少女怀春时期,就会有天真的梦想,期待一个外表儒雅、长相俊俏的白马王子出现。伏伦斯基的风度翩翩,正中少女吉娣的下怀。然而,当伏伦斯基与安娜结合的时候,活泼开朗的吉娣被彻底抛入了“冷宫”之中。她开始冷静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对伏伦斯基的好感,是少女的虚荣心的体现,是梦幻作祟的结果,好看但不实际。拒绝列文,成为她心中的一件痛事。列文的善良,博学,聪明,有思想,有眼光,这样一个优秀的男子,自己都不会去珍惜,吉娣心中巨大的懊悔之情由此可见。
吉娣在思考,列文也在思考。更确切地说,吉娣是在等待,列文也在等待。一个机缘使得两人能够再次见面,吉娣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些妩媚,列文多了一份稳重多了一些激情。相谈甚欢,情投意合,铸就了一段美好幸福的爱情。这就是两厢情愿。
由一厢情愿到两厢情愿,由无动于衷到真心向爱,吉娣与列文终于结成百年好合,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又能欢畅聊天,尽享爱之欢愉。我们说,这就是爱之甜蜜吧。
然而爱情是长久之事。不是朝夕之感,不是点水鸳鸯,而是要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经受各种风雨各种艰难的考验。吉娣和列文的爱情,在长期的生活中,虽然没有遇到暴风骤雨的侵扰,然而在时间的磨洗中,岁月的蹉跎中,却也经受住了考验。在长久的时间中,更多的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琐碎之事,繁复之事,这些都是平凡之物,然而爱就在这种平凡中,才显得真实,才能永恒。
甜蜜是一种如胶如漆的情感关系,平凡则是一种信守人生的生活常态,爱有甜蜜,爱在平凡,托尔斯泰让人明白,爱情是个事关你我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命题,只有用心追求,用心珍惜,用心守护,用心培养,爱就会成功,爱就能永恒。
结 语
托尔斯泰用一颗平常心感悟爱情,用一颗超常心解析爱情,将爱情的的眩晕之象,玄奥之机,平凡之理,通过动人的故事,激荡的情节,突出的主题,完整的结构,完美地呈示出来,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他对爱情思量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