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由分化走向统一,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自我意识;意义;方法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sciousness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Yu Dongjuan
(Manzhouli institut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Manzhouli, Inner Mongolia,021400,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pivotal period to mature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Whether self-consciousness is healthy or not directly affects not only the forming of their good personalities but also their adaptation to society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value of life. Therefore, exploring and conducting the training ways and methods of healthy self-consciousness actively is the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from differentiation to unity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ies and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lf-consciousness; significance;method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以及“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意识。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诸多方面的意识;其次,它不仅仅表现在认知方面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也表现在情绪方面的自我体验上和意志方面的的自我调节;第三,自我意识不是独立于其他心理活动之外的,而是统领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并渗透其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控作用,是个性心理完善的起点。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童年期开始萌芽,到少年期逐渐清晰,在青年期发展成熟。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期,要经历自我意识从分化、矛盾到趋向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大学生适应新环境、调整生活方向、规划未来人生道路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个性的塑造自始至终都是通过自我导向、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实现的,自我意识的水平越高,对个性的影响、调节与统合作用越大。甚至可以说,自我意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其次,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人们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处理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表明,许多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造成的。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得胆怯害羞、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如果自我评价过高,在人际交往中就难免盛气凌人、孤芳自赏,不懂得理解、尊重别人,这两种倾向都会使个体在群体中陷入孤立境地。
同时,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比以往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异,因而产生了强烈地被他人了解、接纳并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需要。他们渴望爱与友谊,渴望交流与分享,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到闭锁心理的影响,由于更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对他人存在着戒备心理。正是这种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矛盾冲突,使得大学生常常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恼之中。可见,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在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及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地位和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
科学的人生规划首先取决于对“现实自我”的准确把握。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规划人生道路都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对自己的需求动机、能力倾向、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减少选择的盲目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科学人生规划取决于对“理想自我”的合理定位。“理想自我”是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目标方面的一种形象表达,是个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大学生,能够在准确体察个人潜能和全面衡量社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制定出人生发展的具体规划;最后,健康的自我意识调节着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自我意识能及时地评价、反馈个体在行动过程中的状态、结果,促使个体根据目标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体验,运用意志的力量克服行动中出现的退缩、畏难、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励个体不断朝着即定目标努力。
第四、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准备。
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构成。它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个体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意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决定着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和行为。当代许多大学生在父母的骄宠溺爱下长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这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需求、权利和感受,较少地考虑到自己在社会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不到个体存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意识和价值,个体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身上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准确地把握社会自我,合理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才能自觉地将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转化为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动力,积极地践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行为。
由此可见,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在发展、完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自我认知方面“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体验方面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自我调节方面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矛盾等。引导学生顺利解决好这些矛盾冲突、完成自我统一的任务,才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为参与社会竞争、实现人生价值作好准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要着重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这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在学生当中存在着自视过高和自视过低两种相反的自我认知偏差。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谁都不如我。当在竞争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会抱怨社会不公;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在生活中难免事事退缩。这都是“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矛盾对立的表现。正确认识自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1、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自我。每个人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就要求大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认识自已,即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清楚自己的不足;要结合不同情境背景来评价自己的表现;要把自我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避免自我评价中的片面倾向和急躁心理。
2、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与自已相类似的人作比较,可以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与自己有较稳定的交往关系的人,如老师、同学、父母、朋友的评价,是较好地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3、通过对自己在具体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来认识自我。活动成果是对自己实际能力的检验,正确分析自已在各种校园活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和兴趣爱好,对于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与自主发展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帮助大学生学会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要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坦然平静地接纳真实的自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满足、愉悦、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它是发展健全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面对更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开始在心目中刻画自己的完美形象,如“我”应该是能言善辩的、多才多艺的、交游广泛的……。但如果“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且大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来弥补这些差距时,就容易在心理上排斥“现实自我”,产生自卑、自怜、自责等消极情绪体验。学会悦纳自我,要求大学生做到:
1、合理定位“理想自我”,确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自卑感往往来自于失败受挫的经历,而失败受挫又往往来自于未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因此,大学生订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即应当高于自己的现实水平,又应当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即要满足个人的愿望,又要反映社会实际;即要有对未来状态的清晰描述,又要有付诸行动的具体方案;要善于将长远目标、大目标分解成近期目标和小目标,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来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
2、在自我激励中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激励是对行为的一种正强化,可分为外部的他人激励和内部的自我激励。获奖、评优、他人赞赏等外部激励虽然能对学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它们毕竟不是经常的、普遍的、可控的,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而自我激励恰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一个自信、自尊的人往往是善于自我激励的人,使用积极暗示、成功想象、自我奖赏等自我激励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经常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对于培养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十分有益,也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对学习、对生活的持久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
三、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基础上,对自我思想、情绪的外在表现及行为自觉地监督、修正、调节、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反过来又影响着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通过自我调节,个体发挥着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功能,从而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大学生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调节自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正是儒家文化在内修、自省中将个人思想、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比较、对照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通过对过去言行的反思建立起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已在未来相似情境下的表现,使之朝着有利于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统一的方向发展。
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做到:(1)勇于承认失败。沉浸于“如果……,就不会这样(失败)了”的假设之中,对失败耿耿于怀,正是内心深处不肯承认、接受失败事实的表现。认可他人的成功、承认自己的失败,需要更加广阔的心胸,这是一个人摆脱失败阴影、战胜挫折的前提。(2)学会正确归因。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出于保护自我价值的需要,总是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于外部的环境,但这种归因倾向也不利于人们积极地自我调节,可能还会滋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恨情绪。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杀害程春明教授一案,就是错误地将失恋归因于女友曾经的感情经历的结果。因此,当大学生在恋爱、学业、社会竞争中遭受挫折时,要学会全面、客观地从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归因,积极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不利因素,为下一次成功积蓄力量。(3)善于调整努力方向。实现目标固然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但也需要克服“一条道走到黑”的偏执与愚钝。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在学业受挫之时,本可以另辟蹊径,却遗憾地选择了用与亲人同归于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当事实证明自己的目标定位或途径选择有误时,大学生要善于及时地作出调整,敢于否定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会有成长和进步。
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
个体的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萌生,在处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正是主观世界联结客观世界的唯一桥梁。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将自身素质与完成实践任务的需要相比较,将自我预期与实践成果相比较,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同时,实践深化着个体的自我体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肯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被人需要和认可的快乐,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社会实践也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有更加深入、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社会实践中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中的理性成分,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总之,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在青年初期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促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在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完善个性品质、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作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国成,邸卫民,王占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