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园地 > 正文

郝维民:内蒙古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及其特殊作用2010-09-03    文字:原内蒙古革命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教授 郝维民


    在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回眸内蒙古抗日战争的光辉历史,总结内蒙古蒙汉各民族14年坚持抗战的历史经验,甚关重要。本文从内蒙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内蒙古蒙汉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作及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启迪等3个方面,谈一谈粗浅的见解。

    一、内蒙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内蒙古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略部署中,侵战满蒙(即东北和内蒙古)是其侵华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其实,日本帝国主义图谋内蒙古始于19世纪90年代,1928年日本制定的所谓“大陆政策”,即“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显然,侵占满蒙是其“大陆政策”的首要内容,所以,人们也称其为“满蒙政策”。

    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就是沿着这个侵华战略行事的。“九一八”事变后,在短短的4个月零18天之内,即侵占了我国东北3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主要城镇和铁路线。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在其《中国问题处理方针纲要》中提出:在满蒙建立与中国分离的“独立政权”,“并逐步具备一国家之形态”。3月即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立了伪兴安省,成为其一部分。之后,日本侵略军渐渐西侵,战领了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部等内蒙古中部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军大举西进绥远,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并策划建立了伪蒙疆政权,成为在中国北疆建立伪蒙古国的雏形,并欲西侵我国大西北,再扶植一个伪回回国,从而以3个伪政权肢解中国三北边疆。由此可见,内蒙古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何等重要。

    中国国民党或许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许就不关心北疆危机,至今没有看到它在这一方面的记载。而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阴谋早已识破,在中央和内蒙古地区党组织的一系列文件中早有论述。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阐述“苏维埃的民族政策”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侵略行径。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尔盖会议的决议中明确决定,红军主力到达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地区之后,对回、蒙民族的工作是开展少数民族工作的重点。10月19日,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13日中央在《关于开展抗日反蒋运动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少数民族的工作,特别是蒙古人民中的工作,发动他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掠与汉人官僚军阀的奴役,同他们一切的反日反汉奸军阀的武装队伍订立作战协定。”12月20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中华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宣言》,大声疾呼:“亲爱的内蒙古全体民众们!现在我们是处在全世界大变动的关头。你们还是甘受日本帝国主义及中国军阀的宰割,作他们的炮灰而趋灭亡;还是乘机奋起,努力图强,以争得至尊的蒙古民族在全世界民族中享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二者必居其一,望速择之。”毛泽东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蒙政策”,指出:日本侵略者“正在用各种欺骗手段,假借‘大蒙古主义’,来达到占领蒙古的整个土地财富,奴役整个内蒙古人民的目的”,同时把内蒙古作为战场,把内蒙古人民当作炮灰,“以达到它进攻中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进攻外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苏联,并最后消火蒙古民族的目的”。“内蒙古民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危机”。毛泽东庄严声明:“中国红军战斗的目的,不仅是把全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同样要为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而斗争,首先就是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我们同内蒙古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很快的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同时相信,内蒙古民族只有与我们共同战斗,才能保存成吉思汗时代的光荣,避免民族的灭亡,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只要你们真认识到蒙古民族解放的必要,不做亡国奴,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等中国军阀的决心,那不管你们领导者是王公贵族或平民;我们都可以给你们以善意的实力的援助。蒙民族素以骁勇善战见称于世,我们相信你们若一旦自觉的组织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于内蒙古领域以外,则谁敢谓吉思汗之子孙为可欺也。”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汉、蒙、回、藏、苗、夷、瑶、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允许蒙、回、藏、苗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的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一直接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离间我国民族关系,分裂中国的企图,发出了明确而强烈的抗日呼声。1940年7月,中共中央拟定了实施上述方针的《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充分分析了蒙古民族问题,严肃地指出:“蒙古民族站在中国抗战方面?还是站在日寇方面?这就是现在蒙古民族问题的中心,同时也就是抗战中的严重问题之一。”并制定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坚持抗战的具体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坚定、正确地对内蒙古特别是蒙古民族抗日问题的分析与决策,足见内蒙古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内蒙古地区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历史便是见证。

    二、内蒙古抗日斗争的光辉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图谋内蒙古由来已久,内蒙古人民抵抗日寇也有久远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在内蒙古攫取特权,取代沙俄向内蒙古渗透,特别是进行经济侵略,内蒙古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抵抗。“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的抗日救亡斗争蓬勃兴起。1931年10月,哲里木科尔沁左翼中旗卓里克图亲王府统领李海山、巡防骑兵统领刘震玉率领的辽北蒙边骑兵,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一年之久,牺牲巨大,最后汇于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1月,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二旅旅长、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组建东北民众救国军,与日军奋战至年底,一部撤到苏联境内,一部边战边退至察北,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2年昭乌达盟奈曼旗抗日救国军在周荣久率领下,发动了八仙筒抗战,一直战斗到1936年9月。1933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汇聚了内蒙古地区的抗日武装,发动了著名的察北抗战,收复了察北重镇多伦等日伪军要塞。同盟军虽首战告捷,但在国民党政府配合日军围剿下失败。日军再度侵占察哈尔,不时向绥远进攻。1936年2月,百灵庙蒙政会保安队官兵在中共西蒙工委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在日寇扶植德王成立伪蒙政权之际,发动抗日军事暴动,逐步发展为以中共党员为核心的蒙古族最大的抗日武装。8月,日伪军悍然进攻绥远,傅作义将军率领国民党绥远驻军迎头痛击,取得绥远抗战的胜利。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关于绥远抗战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援绥抗战,同时宣布红军准备立即开晋绥抗日前线,抗击日伪匪军的进攻,为保卫晋绥、保卫华北、保卫中国而奋战到底。毛泽东赞誉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同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援绥抗战运动。

    在武装抗日的同时,各族各界各阶层掀起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内蒙古特委、西蒙工委、绥远特委等,组织农民救国会、牧民救国会、绥远反帝大同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绥远队部、绥远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及绥远妇女会等,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成为配合武装抗日的一条重要战线。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就此爆发。7月10日,中共中央即在《关于蒙古工作的指示信》中指出:日本侵略者将大举向内蒙古西部地区进攻,号召绥蒙人民动员起来阻止日寇的进攻,强调要把蒙古族的抗日运动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和一切工作的中心,蒙古民族团结一致、驱逐日寇出绥蒙和蒙汉联合抗日是目前绥蒙工作的最高原则。8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中提出:“在民族自决,民族独立,共同抗日的口号之下,组织与武装全体韩民(即朝鲜族)、蒙民、回民参加抗战。应该争取这些少数民族的动摇分子(如德王之类)到抗战中来。汉人的政府与军队,应该同少数民族的上下层建立良好的系,反对大汉族主义,使他们自愿的同我们亲密的联合”。在此后的8年抗战期间,内蒙古草原燃起了抗日的烽火。

    10月间,日伪军沿平绥路长驱西进,侵占绥远,国民党军队傅作义部及绥远地方武装进行了抵抗;百灵庙军事暴动部队组成以中共党员为核心的绥远蒙旗保安总队,并参加了归绥抵抗日伪军的战斗;蒙汉族共产党人组织蒙汉抗日游击队,树起了党领导的抗日旗帜,表达了蒙汉各民族抗日的坚强信念。从1938年初开始,毛主席屡屡电示八路军120师贺龙、关向应等,提出在内蒙古北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问题。毛主席亲自决策,组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于8月间挺进大青山,创建了党政军机构完整、军民一体、民族团结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斗争,完成了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即牵制日本侵略军南下进攻抗日圣地陕甘宁、西进大西北;揭穿日寇欺骗蒙古民族,扶植伪蒙疆政权,分裂中国的阴谋;充分动员蒙汉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打通与苏蒙联系的反法西斯国际通道的战略部署,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蒙汉各族各阶层的抗日救亡斗争,发挥了阻击日伪军南下的作用;河套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特别是五原大捷,击退了日伪军西进的图谋。八路军武工队在卓、昭两盟开展敌后抗日活动,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开展抗日斗争,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后院点燃了抗日的火种。内蒙古草原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到西部鄂尔多斯,到处燃烧着蒙汉各民族抗日的火焰,直至抗战胜利。

    三、内蒙古抗日斗争留给我们的启迪

    内蒙古前后14年的抗日斗争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在方方面。首先,维护国家的统一,珍视国家的主权,始终成为内蒙古各民族各阶层的崇高职责,这是大家共同抗日毫不含混的基点,是维系大家为一体的准绳。其次,蒙汉各民族坚持团结抗日,是内蒙古抗日斗争的光荣传统,它的光辉闪耀在抗日全程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之中。第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是内蒙古14年坚持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力量源泉,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正确引导内蒙古抗日斗争走向胜利的核心,从抗日战略方针的制定到实施,从抗日整体部署到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站在内蒙古抗日的最前沿。第五,内蒙古民族问题是内蒙古乃至全国抗日的中心问题,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把内蒙古民族问题,放在抗日斗争的中心环节之中,不仅揭穿了日本侵略者“满蒙政策”的本质,调动了蒙古民族抗日力量,创造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而且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构想。第六,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转变了之前对蒙古王公贵族的政策,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战略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在14年的交锋与搏斗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是历史的必然。它给人后留下了永久的启迪,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这就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