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学习 > 正文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栓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以内蒙古大学为例2023-03-16    文字: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文化固本培元,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不断追求进步、实现梦想的志气、底气和骨气,培育了共同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进入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大力弘扬日用而不觉的永恒魅力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才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高等学校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职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其实践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引导

当前,网络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加大校园融媒体的建设力度,构建全方位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途径,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达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目标。

1.思想引领,固本培元。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围绕思想引领,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时节点推送相关策划,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不负韶华,让青春在北疆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在各类主题宣传周如节能、节水、粮食、环保、网络安全、普通话推广、保密法宣传、法制宣传等时间节点策划推送网络作品,引导师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内大官微接续策划推出青春思享课系列,其中第二季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内大老教授周呈芳先生导读的形式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第三季推出《云赏文物——千年草原的文化交响》,以融媒体形式通过内大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家用文物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历史滋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策划融媒体平台接续推出“建功新时代、献礼二十大”系列推文,深入报道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植根北疆办大学、立德树人育英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展现各族师生牢记嘱托,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守望相助,勇毅前进,奋力书写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教育新篇章。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阻击战中,以官微为主的新媒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广泛开展了学校有关政策措施、新冠肺炎科普知识、卫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选树典型,汲取榜样力量,凝心聚力,讲好内大抗疫故事,凝聚攻坚“清零”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2.文化浸润,守正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掘校本文化资源,从培养爱校情怀出发,进而培育他们的爱党和爱国情感。要将学校的校史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和形象文化转化为网络文化取之不尽的素材,将大力弘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从心里对学校文化产生认同。要充分利用学校的重要时间节点,如开学季、毕业季、招生季、考研季等开展专题策划,在爱校、荣校的情感中自然过渡到对党和国家的自信与自豪,提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进而产生对“四史”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丰收节、重阳节以及二十四节气时间节点大力开展主题策划,创新手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制度保障,实践养成。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力度,结合学校实际工作需要和任务安排,组织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参与学校对内、对外宣传报道、新媒体各类型形态内容作品策划制作、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或平台建设等多项内容建设工作。内蒙古大学官方新媒体平台优先推出发布校园新媒体工作室创作出品的各类型的优秀新媒体作品,并在每年举办一次网络文化节,包括举办“校园优秀网络文化活动及作品策划大赛”、“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评选暨展示活动”、“优秀网络新青年”评选、“校园网络新媒体精英训练营”等活动,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升广大师生媒介素养,筑牢网络思政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诵读浸润

校园诵读活动以朗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和原创作品为主要内容,结合音乐、灯光、视频和舞台表演等艺术浸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构建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维度。诵读活动作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诵读者在脚本创作、编排表演的过程中实现角色转换,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不仅可以得到文化的熏陶、艺术的浸染,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受到教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丹心永远系家国”诵读活动秉承人文、开放、共享、引领的原则,挖掘整合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聚焦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热点,着力从思想教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协同育人等四个维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构建了以诵读为主体的文化育人生态体系。

1.主题教育。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普法宣传活动等制作音频作品,通过内大官微等媒体平台传播。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金句、宪法接力朗读、《共产党宣言》接力朗读、《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接力朗读、红色校史故事广播剧《草原上的“中国保尔”——金海》等音频作品。在重要时间节点,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开展诵读红色经典作品活动,全面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资料,零距离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魅力,全方位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诵读活动作为沉浸式、互动式、分众化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良好效果。

2.以文化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二十四节气到来之际,以诵读原创诗歌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还将国学经典作品以诵读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以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带领师生领略古风古韵的魅力,陶冶情操、滋养情怀,追寻生命家园所在,培养家国情怀。

3.以美育人。诵读活动注重舞台艺术和视觉传达效果,将诵读与音乐、灯光、舞美的有机结合,提升诵读活动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项目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邀请专业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共同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如邀请内蒙古艺术剧院交响乐团来上“音乐党课”;邀请内蒙古艺术剧院话剧团表演交响诗画《我愿以身许国》等。

三、话剧体验

校园话剧是大学生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内容大致有三种:一是原创作品,二是模仿或改编影视剧、话剧成品,三是演出经典话剧剧目。观看熟悉的同学或者老师在舞台上带来的陌生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是校园话剧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演出话剧的同学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成为另外一种人、一种命运的经历,可以深刻地领会真善美、假恶丑,沉浸式地体验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的密切关系,从而使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潜移默化地入心入脑。曾经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的内蒙古大学“IMU剧影力”话剧活动的剧目《咸亨酒店》《窝头会馆》《平凡的世界》一度引发热烈反响,给所有参与演出的师生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校园话剧在剧目选择上,必须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内蒙古大学的话剧在选题上十分注重以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编写剧本。如不畏强权、伸张正义的《赵氏孤儿》,刚烈坚贞、捍卫公正的《窦娥冤》,壮怀激烈、大义凛然的《荆轲刺秦王》,重情重义、民族团结的《王昭君》等等。

校园话剧还要注重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剧目中,将历史性和时代性集于一身,提升文化育人的高度。内蒙古大学的话剧《邓稼先》就参照《马兰花开》,重新编排,一个班的同学全部上场,弘扬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话剧,要注重从本土红色文化中寻找养分,尤其是从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中寻找剧本素材,挖掘文化内涵,实现道德共识和情感共鸣,增加话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新时代的校园话剧把“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全国名校援建内大”“草原母亲都贵玛”等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讲好,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校园话剧活动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紧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感情,贴近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流于娱乐化、肤浅化和说教化。我们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坚定文化自信,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创新话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持续提升大学文化自觉,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落实;不断丰富内大精神内涵,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成“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实质转变。内蒙古大学要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和形象文化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发展格局,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范,以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要求。

(编辑:李文娟)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