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学习 > 正文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士伟: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努力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2022-12-30    文字:


12月1日—7日,我认真参加了学校党委举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暨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此次培训十分及时,受益匪浅。

一、全面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是举旗定向、擘画未来的大会,是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大会主题鲜明,高屋建瓴,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系统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取得了一系列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

通过培训,我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与不易,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真正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

二、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作了充分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当前我国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发生显著变化。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入学率(入园率)得到提升并逐步稳定,其中,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已经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2.4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4年,各项指标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劳动力素质在提升,我们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这是我们国家未来持续强劲发展的支撑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始终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放,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立德树人工作成效。

三、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随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更是强劲。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着眼,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提高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摸清家底,查找短板,及时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确保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高质量推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必须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聚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全面发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加强人才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引育并举,提高人才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并发挥好每个人的主动作用。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时刻牢记“国之大者”,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坚持“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做好育人育才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加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抓住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教育学生深刻感知时代脉搏,深刻感受国家神经,立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把个人前途命运紧紧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实现个人价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期待,也是每一个民族的共同责任。必须持之以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为每一个学生种下“四个与共”的种子,在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自身的责任使命,更加自觉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上是个人浅见,接下来,我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继续下功夫,坚持“九个深刻领会”“五个牢牢把握” ,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编辑:李文娟)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