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学习 > 正文

出版社社长姜德军:发挥好中华文化符号功能,展现好中华民族形象2023-01-01    文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一脉相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正如学者言: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作为一种象征物,符号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著名人物。符号在人类社会中充当着承载交流双方发出的信息的载体,因此,它是文化传播的基因和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基础。中华文明自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符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除了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还谈到了符号的一个特点:“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文化犹如空气,充满生活的天地,滋养着人们的生命,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是有些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

中华文化符号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各民族共有文化标识,是各民族的共有记忆和共享映像,也是各民族紧密联系的精神密码。中华文化符号之所以能促进心灵相通、凝心聚力,主要在于它所包含的意义、内涵特别是精神价值。我们文化出版工作者就是包括通用语言文字在内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出版者、传播者和传承者。对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符号,对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相关的符号、编码、语义等象征性内容,通过认知、解码、解读、接受、认同和交流等途径,唤起中华民族相融共生的集体记忆,强化共同历史认知。如“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等话语符号,这样的符号和符号系统能够扩展时间和空间的传递范围,其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等价值观念。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榆林黄河沿岸的谚语“隔河千里远,蒙汉一线纤”,记录的就是黄河沿岸蒙汉融合的文化。

对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符号的提炼建构、出版传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如“雷神”承载的文化功能,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除了惩恶扬善(发誓或诅咒:天打五雷轰),雷神还有保护民众、祛邪等职责。”因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寄托着民众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对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符号提炼、诠释,还需要纠正对一些符号的 “误读”。如民间对婚俗“结发” 的“误读”;再比如龙生九子中的“霸下”,也就是常见的驮着石碑的乌龟,明朝流行说法说它是龙的儿子,于是它的造型就越来越像龙,成了龙头龟身,而从留存的古画来看,宋以前它就是乌龟的造型。

我们文化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提炼展示、出版传播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文化符号,并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提炼和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我们要通过提炼构建和出版传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作为出版工作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从以下五个方面工作着手学习贯彻落实。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时重要指示精神:(1)我校出版社策划申报了《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知识库建立与传播(30册)》出版基金项目,从《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中选取弘扬民族团结的30部蒙古文古籍文献并完成数字化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我校时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并于2022年5月获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共同管理的出版资金项目320.95万元资助。(2)2022年9月我校出版社《沙漠守望者:库布其脱贫振兴之路》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入选选题、也是全国8家大学出版社入选选题之一。全国各出版单位精心组织报送主题出版选题2240种,经评选论证最终确定入选“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为160种,其中图书选题14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20种。国家出版基金对此次入选的重点出版物将给予专项支持,中宣部将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同时做好集中展示展销工作。下一步,我校出版社将根据中宣部通知要求,把好出版导向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按时高质量完成重点出版物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宣传推介工作,充分发挥重点出版物的引领示范作用。

2.打造出版物,讲好交往交流交融故事。(1)做好刘志彧、阿拉坦宝力格、何生海主编的《讲好内蒙古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册)》、王绍东《细流江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蒙古叙事》、姜德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图书出版工作,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2)做好《胡仁乌力格尔口头叙事及其听众研究》等四种图书出版工作,讲好汉蒙交往交流交融故事;(3)做好《蒙汉词典》(修订版,第四版)出版工作,从而打造好蒙汉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用工具书。该项目已经获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共同管理的出版资金项目近100万元资助。

3.讲好“乌兰牧骑”故事,做好“乌兰牧骑60年:文献整理与综合研究”之《乌兰牧骑优秀作品选(四卷本)》《乌兰牧骑题材作品选集(上下册)》《乌兰牧骑研究论文集》《学习乌兰牧骑运动之研究》等图书出版工作。

4.讲好昭君出塞民族团结典范故事:做好内大出版社重点符号图书项目《昭君文库》(湖北、内蒙古两地学者打造的11卷本丛书)出版工作,从而讲好昭君出塞民族团结典范故事。在21年已经出版3种的基础上,2022年推出4种,即《历代昭君戏剧作品集(1949年以前)》《昭君史料汇编》《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大事记》《昭君博物院2020》。

5.做好图书出版,助推“推广国通语”:(1)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出版社工作相结合,如组织有关专家修订重印了全区推广使用的《内蒙古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教程》,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政策和要求贯穿其中,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好出版服务。(2)做好内蒙古社科联普及图书《语同音·书同文·人同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普及宣传手册》等图书出版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我们出版人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好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符号和出版物打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内大出版人的力量。

 (编辑:李文娟)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