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理论学习 > 正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01-04    文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十次提及“文化”一词,报告中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角度,多次提到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在理论层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者并列,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整个报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八点专门描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第八点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一位多年从事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全面回顾了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同时也为民族文学研究学者指明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更早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民族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树立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各种文学成果、精神价值观、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华文学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中国文学史中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文化价值,是文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首先,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共同发展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立足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点,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历史、多传统、多形态、多语种的特征以及冲融交汇、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历史规律,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多民族属性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的逻辑起点。

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进行的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能够清晰再现中国多民族之间在中国古代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和整体面貌,能够正确理解文化认同下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互动、共进的演化规律。只有以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来审视中国文学,才能“再现中华文学的整体风貌,才能为构建新世纪中华文学史宏大叙事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不仅会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也会更新和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历史的认知;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更新,也是一种知识再生产。而对这种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认知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空间中关注民族文学。以社会空间视角观照蒙汉文学交融研究,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从社会空间和意象建构等多个维度透视民族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时空体验和生命意识,可见蒙古诗人向中华文化靠拢,进而成为中华文化代言人的路径。蒙古族诗人具备的高度文化认同、国族认同,彰显出他们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推动者。而从方法论上来说,以空间理论对古代文学诗歌创作的跨界研究,表现出文学研究理论视界的开阔品质。对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要具有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的学术境界。中国文学研究应立足于对中华文学史料的挖掘、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以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的学术境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现实意义。

共同体意识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意识为基础的。蒙古族士人留存的别集文献,基本都以汉语写就。这些作品不仅是某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蒙古族诗人用汉语创作的大量的文学作品,既接续了本民族的传统,又把过去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记忆与时代思想紧密联系,在民族、国族和中华民族的萌发中,不同民族身份思想者以民族记忆驱动时代思想碰撞与交流。作为反映时代之音的文学思想,自然也浑融有各民族的声音,导时代文学潮流。

总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动融合始终是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的核心所在。二者之间的撞击引动文化交汇的火花,从而丰富各自的文化因子。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文明实体从古代留存至今,首先来自中原文明的稳固性及汇聚力,自身不断地发展壮大。此外,少数民族带来的异质文化对中原文明形成碰撞冲击,从而逼视出新的文明质素,致使中华文化不断经历新生。在交融的过程中,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因政权主导者的不同,在空间维度下、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差异。当我们用多民族文学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研究民族文学,就能深入了解蒙汉文学交融下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景观,才能立足北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清晰地透视到蒙汉文学的交流互动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同步共进。这就是我们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更加关注蒙汉文学交融的初心与意义。

(编辑:穆瑶)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