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校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就是责任,防控就是命令,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是参与者、坚守者、奉献者。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斗争中,外国语学院坚持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冲锋、主动作为,群众积极响应,志愿者奋力拼搏的集体抗疫模式,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防疫岗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全院上下同心抗疫,广大志愿者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团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程洁:主动请缨,默默坚守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初心使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外国语学院团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程洁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主动请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疫情防控中挺身而出,主动投身学校保卫战,恪尽职守,默默坚守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疫情发生以来,程洁老师全程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第一时间进驻南校区东院1号宿舍楼,陪同在学院学生身边,开展组织、协调、调度、服务等工作,与同学们共进退。在程洁老师的辛勤努力下,现场各项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作为老师,她更是以父母般的情怀关注着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每天,她都会耐心细致地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方式逐一核实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范围,包括学生的体温、健康打卡情况、核酸检测结果等,并毫不遗漏地做好记录;她还通过许多途径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防控疫情的相关知识和学校的疫情防控进展,力争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程洁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学生干部、学生志愿者同心协力,积极参与到守护1号楼的工作当中,为学校的防疫工作添砖加瓦。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坚守仍在继续,程洁老师始终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用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很好诠释了新时代党员的光辉本色!


专职辅导员梁旭、武鹏飞:特殊时期扛起特殊责任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扛起特殊责任。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关键阶段,学院专职辅导员梁旭、武鹏飞积极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带头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由于全校处于静默状态,物资短缺成为影响学生日常生活的突出问题,通过学院多渠道的采买、社会捐赠渠道的不断拓宽,各种物资不断送到学校。但是,由于人手短缺,物资量大,物资的搬运、入库难度较大,两位辅导员积极承担起物资搬运工作,从西门搬回一箱箱的防护服、卫生纸、方便面;从物资车上卸下一箱箱的水果、口罩、食品;用小推车往返数十趟将物资入库……十多天来,累计搬运、分发物资上千箱,这些入库的物资很好地解决了物资短缺的局面,更好地保障了封闭期间学生的正常生活。
梁旭、武鹏飞老师还积极承担起楼宇和学院的对接人,当学生有物资需求时,第一时间协调物资并送到学生手中,他们从西门将学生特别急需的药品一次次送到楼宇门口、从学院库房将一箱箱防疫物资送给一线的抗疫人员、将需要转运和隔离的学生一批批送到西门,将解除隔离返校的学生一位位安置妥当。此外,梁旭、武鹏飞老师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工作、配合学校统计各项学生数据、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两位辅导员忙碌的身影遍布全校各个角落。
“党员先上”绝不只是一句口号,“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这句共产党人的承诺,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抗疫一线贡献了一缕亮色,充分诠释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专任教师巴德玛、王雪华、刘洗星:闻令而动,向险而行
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在这一关键阶段,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巴德玛、王雪华、刘洗星积极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第一时间进驻一线,把打赢当前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她们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抓紧抓细学生各项日常工作。

巴德玛老师是第一批进驻学校工作的专职教师,接到学院的电话,巴德玛老师没有任何犹豫。进驻学校之后,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协助学院搬运各种物资。作为一名女老师,搬起物资也毫不含糊,一趟趟、一箱箱的将各种物资入库。此外,她还是19级日语专业的班主任,对于班级内的学生每日进行日常关怀、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得知有转运学生时,担心隔离条件不好,她贴心地为每位学生准备好防护用品和食品送到学生手中。谈到当初入校的动机,她说:“当学生得知班主任在学校时,他们的心就会更坚定。”她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责任和担当,为学生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学院筑起更加坚固的防疫保护线。
王雪华老师也是第一批进驻学校工作的专任教师之一,入校的第二天,就得知学院有173名1号楼的学生需要转运,转运的学生不能没有人管理,也不能没有人照顾。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王雪华老师生动诠释了自己不变的初心与坚定的信仰,她毅然走上防疫前线,主动带领同学们一起转移。


她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她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市以及学校的防疫部署,第一时间为大家传达学校、隔离点防疫要求,是外国语学院转运学生与学院、学校及隔离点建立密切联系的“信息员”。
王老师为大家传递积极心态,消除学生们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勤洗手,勤消毒,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做好个人防护,鼓励大家共渡难关。除此以外,王雪华老师对学生们在隔离期间生活中存在的饭菜问题、药物不足、生活用品缺失以及网络信号不佳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等问题,积极与相关工作人员沟通寻求解决,持续跟进转运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防疫状态,并向学院、学校及时进行反馈。
她坚定的身影与关切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心里。王雪华老师始终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敬业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一位位老师、志愿者都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日语系教师刘洗星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地进驻交通楼,照顾被隔离到楼里的密接同学的日常生活。
在交通楼隔离的学生除了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学院的学生。刘洗星老师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分楼层分宿舍进行管理,管理效率极高。宣传贯彻学校的疫情防控政策、统计每日学生用餐数量、分发每日抗原检测试剂、提醒学生开窗通风……刘老师事无巨细的关怀、兢兢业业的工作品质得到了学生强烈的认可。
刘洗星老师将隔离学生的微信群命名为“外-交小分队”,这一幽默的叫法体现了刘老师在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学生产生消极、恐慌情绪时,她总能通过恰当的沟通方法,帮助学生释放情绪。她经常告诉学生一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这句话也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处事态度,安慰同学们的彷徨心理,给学生带来希望和温暖。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人心者,莫贵乎于行。”没有人天生是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刘老师奋战一线,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坚持战“疫”不懈怠、履职不松劲,在抗“疫”一线守护着交通楼每个同学的安全,相信爱与希望蔓延的速度,一定可以超过病毒蔓延的速度。

学生干部、志愿者队伍:疫情防控一线显担当
疫情防控敢作为,青年党员显担当。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国之大者”。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学生党员们坚守初心使命,发挥好党员先锋队的模范作用、骨干和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决策部署,推动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同学们会根据各自的课程情况以及时间安排报名志愿服务。主要分为核酸检测组、后勤保障组及楼内消杀组。每天清晨,负责上门做核酸检测的志愿者们早早起床,默默穿上防护服,依次有序地为每个宿舍做核酸采样。核酸组因为涉及到核酸样本采集方法问题,每周人员基本固定,同学们身负学业压力,又承担较大风险,但却毫不退缩;即使需要早起,牺牲着自己宝贵的休息与学习时间,但却丝毫不抱怨。每天早上5:45志愿者们开始穿防护服,即使大脑还未完全清醒,但这些步骤已深刻的印在脑海中。戴上手套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将试剂管倒入核酸工作独有的“工作箱”,将棉签一根根分开,然后等着老师们来把所需物品用胶带缠在检测人员的腰部。6:00,开始工作。从走廊这头走到那头,边敲门边说“起床做核酸啦,准备好青城码!”同学们或许刚睁眼,或许刚下床,或许还没打开青城码,这让等在门外的志愿者们无比焦急,万一在规定时间前没有完成工作怎么办。但她们心中更多的却是感谢大家的理解、准时的打开房门、打开青城码准备采样,这一切的一切都凝结为一句:“抱歉,打扰到你们休息了”。
核酸检测工作组的工作危险系数还是很大的,不知道面前的宿舍里有没有病毒、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没有病毒、会不会给大家传染,面对没来得及戴口罩的同学,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提醒。7:45,全员核酸结束就要开始数手里的试剂管与手机上的登记人数是否一致,这些数字与实际需要检测人数是否一致。提心吊胆的看着手机里的数字,回忆着刚才有没有漏掉某位同学,如果数字对得上,那志愿者们一定是长呼一口气;如果数字不对,就很麻烦了……核酸检测组志愿者们给我们分享过一次难忘的经历,那一天实际管数和手机里的数字不匹配,两位志愿者在两位老师的陪伴下,将一百八十多个试剂管以后四位编码从大到小的顺序一一排列,然后对照手机扫码的结果,发现有一位同学的青城码扫描不成功,发现有一位同学未采样。于是,本该在7:55结束的工作,由于这两个错误的产生,直到8:45我们还在数这一堆“红管”。但这次意外的出现,并没有使志愿者们陷入抱怨与犹豫怀疑中,而是在之后扫码的时候更加仔细、认真。
当温暖的太阳慢慢爬上天空,公寓楼的后勤组也已经准备就绪。后勤,听起来是最普通也是最简单的一份工作,做起来却是最累,最复杂,最让人头昏眼花的工作。每名同学的每日抗原自测,消毒喷雾,消毒湿巾,n95口罩,免洗消毒洗手液,连花清胶囊都由志愿者们亲手规整分发,送到寝室门口。接下来就是每名同学的一日三餐,1号楼每天三餐共需要大概2156份。每天至少10种物资,算起来早已超过2万个。小到一枚鸡蛋、一包面包,大到一件件水果,几千份餐饭都由志愿者们不辞辛苦的反复搬运,分发。为了更贴合大家的需求,一日三餐的统计有专人负责,实时根据变化,调整每餐的数量跟种类,满足大家的需求。
除去最基本的工作外,不管同学们提出任何需求,志愿者们都积极应对,想方设法地解决。质量越高的服务,越耗费精力和体力。而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们就要在被限制行动的情况下,忍着活动时的窒息感和疲惫感继续坚持工作。衣物,头发被汗水打湿是经常的事。早晨10点开始志愿活动,晚上10点结束。疲惫的同时却因为疫情做出了贡献而有种想哭的冲动。
消杀组是助力疫情成功的又一道重要防线,消杀组一天工作三次,按照学校的疫情防控要求,我们成立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批消杀组成员。背上20L灌满消毒水的消杀壶对于女孩子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同时消杀组志愿者需要提前配置“消毒水”,消毒用的泡腾片和酒精在配比前所散发的巨大气味也令人难以忍受。但重重的困难难不倒有毅力、有韧性、有情怀的志愿者们。消杀组的同学们会对楼层地面、宿舍门、门把手、开水房、卫生间以及开水房里保洁阿姨用的抹布和拖把以及卫生间的每个坑位甚至是每个坑位上的管道都会进行细致消杀。晚上工作组的同学们在每晚21:00消杀完还会对消杀壶进行全面清洗以及消毒。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不如一次次感人的行动,在这场应对疫情的保卫战中,每一个“大白”的身影,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了负责同学们的日常三餐外,学院的志愿者们还给因抗疫而封控在宿舍内的保洁阿姨、维修师傅、化学化工学院和体育学院的几位驻校老师送去物资。志愿者们默默付出,承载着不灭的希望,安慰了同学们的彷徨。每一次核酸采样,每一餐,每一轮抗疫物资,都与志愿者们的辛苦努力分不开,虽然口罩遮住了每个人的面庞,但是挡不住的是大家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一颗跳动的红心。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尽微薄之力不负青春不留遗憾,以星火之名燃青春之光。当前形势下,外国语学院志愿者们积极投身防疫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外国语学院全院上下勠力同心,正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书写着优异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