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大要闻 > 正文

同心抗疫 | 我校师生志愿者奋战在抗疫第一线2022-10-13    文字:李文娟 素材整理:田梅林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姿态叫坚守。在我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学校面临严峻疫情考验时挺身而出,始终活跃在学校战“疫”第一线,面朝朝阳,身披月色,用那份独有的情怀守护着全体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他们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师生抗疫志愿者。

闻“疫”而动 勇于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260余名党员干部、教师、辅导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驻守校园,在完成本职工作外,全部化身为防疫的卫士积极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帮助核酸检测医护人员进行扫码和信息录入,协助大门值守,进行围栏巡逻,帮助后勤保障人员给学生宿舍分餐送餐……。从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到防疫前沿,他们实现了一场温暖的“跨界”。闻“疫”而动,向“疫”而行,对风险毫不畏惧,把责任扛在双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和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战“疫”有我 “青”尽全力

在本次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来自19个学院的600余名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冲在防疫一线,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书写青春担当。

他们在核酸采样点、校园围栏、交通要道、乘车点、宿舍楼、食堂等定点值班点,维持秩序、登记信息、分发食物、巡逻站岗……一抹抹志愿红成为了校园各处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以一张张疲惫而灿烂的笑脸展现了属于内大青年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战“疫”日记  温暖你我

在志愿者奋战的日夜里,他们有的把在抗疫最前线的苦与乐、见与闻、做与思汇集成一篇篇战“疫”日记。这些日记记录着志愿者们真实的抗疫工作状态,字里行间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点赞。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乌铁红:平时人流车流喧嚣的南校区东院西门口,现在是井然有序的米面粮油、方便食品和水果的保供车辆,排队卸货在消杀区,消毒完搬进校园,维持着疫情下内大的运转,保证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门口有从28号就留在学校持续工作的保安,还有值班的教师志愿者,搬运货物的送货人,还有兢兢业业的环卫工人。突然感觉:我们习以为常的背后都是千万人的努力,内大抗疫有你,有我,有他们,我们各司其职,但愿“疫霾”早日散去。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辅导员赵天一:当防护服穿在身上的那一刻,难以呼吸的压迫感以及第一次做信息录入的紧张感让我汗流浃背,本以为很简单的工作其实并没那么轻松。在一上午的工作中,长时间重复的、机械的、单一的工作让我感觉身心俱疲,虽然很是艰辛,但志愿者们就是愿意负重前行的人,也请大家相信我们志愿者,我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帮助我们的校园早日扫除疫情阴霾。

生命科学学院教务办孙伊南:  自9月28日呼和浩特市第一例确诊病例出现以来,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学生急需做核酸、人手又紧缺的情况下,学校面向全体教职工招募志愿者,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地走上了“战场”。每天6点天还没亮时就要起床、洗漱、吃早点,七点半准时到达核酸采样点,准备核酸采样物资、穿防护服,为核酸采样做准备。一大早的忙碌都是为了能让同学们尽快且顺利的做完核酸。室外采样冷风刺骨,但同学们的一声声“辛苦了”,一句句感谢的话语,让人在寒风中感到了温暖,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工作到中午1点左右,看着最后一位同学完成采样,把所有样品封管、封箱,那是我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每一个人平安,早日清零,是所有志愿者共同的希望,也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紫阳:新冠疫情席卷而来,我清楚地认识到,防疫没有任何侥幸而言,作为一名老师,我更应该走到抗疫一线,走到学生前面去。操场上,我与医务人员一同身穿防护服,化身“大白”走在抗疫一线,作为志愿者引导同学健康打卡,协助学校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同身担相同责任的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努力。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博图:我主要负责青城码扫描登记工作。穿上防护服后,持续六个小时的核酸检测会觉得有些疲劳,但是看着队伍前进就会一直有力气,希望做得快一点儿,结果出得早一点。全员核酸检测每天都在进行,能加入到核酸检测的队伍中,于我而言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为学校的疫情防控做出一点努力。

体育学院呼日查:9月29日是我入职的第10天,一大早我接到一项紧急任务,校内急需核酸检测工作人员,我怀着既紧张又激动的心情快速赶到核酸检测现场,上午9点在经过校医院的工作人员的耐心培训后,穿戴好防护用品,便走上了工作岗位,为每一位同学扫描二维码做登记。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份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致,容不得一点马虎,工作期间我认真检查每一位同学的信息,生怕出错,因为我深知事关同学们的健康,事关校园的安全稳定,事关疫情防控大局。当天的核酸检测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最后我们为所有其他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核酸采样后工作才算正式结束。当我脱下防护服那一刻才发现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双手也因长时间戴手套而捂得发白。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了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艰辛,明白我们平安稳定的校园生活来之不易。

交通学院运输工程系辅导员白羽:在学生做核酸检测过程中,我边维持学生队伍秩序边和学生一起排队,体会他们从集合到核酸检测结束过程中的每一流程,优化安排各班的集合时间、排队顺序等,确保全系的学生高效完成核酸检测。时刻关注驻校工作人员群内的文件和通知,并仔细研读,迅速将通知或文件精神传达给在校学生。为了保证相关文件精神顺利传达,确保全系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规定,我组织了全系学生干部、宿舍长、学生党员、学生开了线上会议,确保将学校最新的防控规定和精神传达至每一个宿舍,每一个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雅琦:10月3日,呼和浩特市一夜入冬,我顶着小雨参与到了核酸检测的志愿工作中,由于第一天加入,对各种程序还不够熟悉,在各位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渐入佳境,从早晨7点到下午2点,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起,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必须按时完成南校区东院1万多名同学的核酸检测工作。录入、检测、封管、封箱,都在一步一步忙碌地进行着.....我深刻地理解到志愿者们和医护人员的辛苦,感谢大家的坚持!同时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后勤保障,让我们在结束后能有热饭吃。前行路上必有光亮,内大加油!呼和浩特加油!

化学化工学院2022级化学(基地)班齐婉茹:10月3日,我很荣幸成为一名核酸志愿者,这一过程虽然辛苦但却收获满满。我的主要任务是在核酸检测的入口(操场南门)负责检查做核酸人员登记的“绿对勾”,这项任务虽然小,但在我看来其实很重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做核酸时必须要在“今日校园”扫码登记,我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遇到一些年纪较大的退休教师,对手机操作不熟练,我很细心地帮助他们,看到他们的问题被解决时脸上的笑容,我无比的开心。

哲学学院2022级哲学本科班王皓田:10月3日早上,我们志愿队10人准时到达操场,在学姐的带领下,我们换上了志愿者红马甲,穿梭在志愿者服务队中,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的工作是协助工作人员管理队伍秩序,顺利完成核酸检测。“请出示青城码,有序排队核酸”,手持喇叭,我在队伍里提醒同学们拉开距离,做好防护。十月的早晨温度很低,不到一个小时,手已经冻得通红,但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冷,只觉得身着红马甲,内心温暖而自豪。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电信3班张佳琪 :“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9月28日,突如其来的疫情再一次为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似乎所有人都在屏住呼吸等待黑暗的降临,学校紧急封控,志愿者招募令的发出让我们广大青年找到了冲破黑暗的微光,很幸运我成为其中一员为学校的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积极报名参加了各项志愿活动,从通勤车志愿者引导同学们戴好口罩有序乘车,协调东西院通勤车数量分配,到晚间巡逻队再到围墙志愿者保障校园内外物品传递得到充分消杀。我不仅看到了我们学生们对于防疫的责任与担当,更看到了学院、学校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视与行动。作为众多志愿者的一员,付出可能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点点萤火,汇成防疫星河,助力我的城市度过难关。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电信3班其其格:“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我有幸成为学生志愿者,参与校园巡逻、通勤车服务、核酸检测等工作。无论是常态化核酸时提醒同学们保持间距佩戴口罩,还是在疫情形势严峻时进行校内巡逻,志愿者们都积极行动,团结协作,认真完成每一次志愿工作。虽然我们从事的都是一些具体细微的工作,但是无数个志愿者充满爱心的小举动一定会汇聚成战胜疫情的滚滚洪流。“志在心中,愿在行动”尽微薄之力,不负青春不留遗憾。以星火之名燃青春之光,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我很荣幸成为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愿意用实际行动协助本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为校园,为社会做贡献。

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边文靖:从上一位志愿者手中接过红马甲,我觉得它除了带着萧瑟的秋风外,还留存着志愿者温暖的体温。看着我校学子有序排队、司机师傅呼喊引导、保安叔叔定时将酒精喷洒在校门口……冰冷的蓝色口罩下是我坚毅勇敢的面孔,坚定不移的眼神表现出我抗疫的决心。虽然口罩隔绝了我们,但我们始终在一起。秋色冻人,司机师傅脸上溢出疲惫,他们就着寒风,在换班间隙解决晚饭。晚霞的余晖映在他们脸上,只愿我们会尽早一同撑过这段时光,希望就在不远处!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22级考古学专业杨语婷:我第一次作为志愿者为学校同学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终究抵挡不住心的炙热,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与我的另一个志愿者小伙伴在我们工作的时间内,仔细巡查西门和北门,不放过任意一个小角落,不放过任意一件想要“溜”进校园的物品,不放过每一个小细节,严格落实禁止外卖进校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内大人的团结一致抗疫的精神,在我值班的时间里,没有一位同学想要试图违反规定向校园内递进或递出物品,每一位内大学子,每一位内大教职工都在为抗疫付出,为抗疫做贡献,共同守护我们的校园防疫安全。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22级历史学专业陈立杰:从内大北门到西门,短短的道路,却是最长的牵挂。学校的保障,老师的担忧,同学的关心,在特殊的时期抚慰了这个寒冷的深秋。疫情突袭,确诊病例与日俱增,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深深感受到了在疫情之下不同寻常的大学生活。在宿舍里上完网课,刷校园卡来到北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凉意,少了温暖;多了金黄,少了青翠;多了安静,少了喧嚣;多了红衣志愿者,少了外卖小哥;多了防疫物资,少了各种外卖。疫情来的急促,但我们并不局促。值班两个小时,时间很快就到了。交接红色的志愿者绶带,虽重量轻如纸薄,但责任却重如泰山。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22级文史哲基地班柳继卓、白峰:今晚,我们有幸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栅栏旁巡逻。太阳西垂,直到最后的余晖也被淹没。路上只有路灯的光线照亮,我们俩在西门与北门之间的道路上往复着。路上行人逐渐稀少,没有秋日的虫鸣,只有行驶的车声。虽然夜晚的孤独不断逼近,但是每当看到同在的志愿者们,看到缓缓开过的警车,看到依然陪伴的老师们,我们便感觉充满了力量,尽管温度直降,内心温暖如春。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源:10月5日,是我第一次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疫情防控志愿者的日子,我感受到了担负在自己身上的使命,看着围栏外空荡荡的大街,看着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一辆救护车飞驰而过,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做一名志愿者,更是肩负着要保护好全校同学的责任,不能让问题出现在我这一环中。我不仅仅在坚守着疫情的防线,我也在其中感受到了能够为大家为学校做贡献的快乐,也更好的培养了我自己作为一名班级干部的责任感。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看到的是,这场攻坚战里,不仅有奋战在一线的人民战士们,还有学校学院的各位老师领导们以及与我一样的志愿者同学们。

蒙古学学院2019级新闻学吴佳新:10月3日,第一时间看到招募志愿者信息后,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个队伍。微信群里的人数从开始的30多名迅速壮大到了200多名,我感受到了当代青年的热血、奉献和决心。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除了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当考验出现在面前时,我更义不容辞。6日晚,老师在群里安排新一轮值班时间表。我们纷纷表示随时待命,申请值班。7日上午,我又来到了北家属区校内西墙道路处的点位上,这里是校外人员可能违规入校和传递物品的高发区,存在隐患,我每一刻都不曾松懈。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2级民族学专业阿格妮:在志愿服务期间,我早早的起床到岗,戴好口罩,进行准备工作,帮助医护人员分配一次性采样器,在核酸检测点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合理安排同学们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我身穿红色马甲在校区通勤车处组织同学们安全有序上车,手持“今日校园”核酸检测登记码让同学们及时登记信息,为学校防疫安全保驾护航。在抗疫的战线上没有哪一个人是旁观者或是局外人,所有老师,志愿者、安保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默默的如繁星般璀璨,如骄阳般炽热,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带给大家浓浓的安全感。

萧瑟的秋风,吹不散校园内动人的温情,突发的疫情,动摇不了内大人共克时艰的决心,那冲锋在前的坚定,那同舟共济的情谊,在校园内熠熠闪光。感谢每一位奋战在服务师生岗位上的志愿者,感谢每一位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同学们。

 (撰稿、编辑:李文娟    素材整理:田梅林    审核:吴栓虎)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