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内大要闻 > 正文

暖心坚守有大爱,一心战疫显担当——学生工作处抗疫纪实2022-10-28    文字:学生工作处


金秋十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刚开启的新学期被按下了暂停键,充满活力的校园变成了抗疫的主战场,学生工作处全体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疫而行,时刻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的故事也许简单,但却一点也不平凡。

践初心担使命, 战“疫”前线勇担当

在寒风中、在深夜里、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他们用积极与担当、耐心与毅力,展现了学工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10月18日凌晨两点半,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郭晓飞并没有休息,他还在反复核实转运学生的信息。从8月13日学生返校报到,到新生军训,再到本轮疫情抗疫一线,这已经不知道是他熬的多少个夜了。本轮疫情爆发之初,正值学生刚刚开学返校,校园里排查出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安排转运隔离。他带领学工处的党员干部落实方案、组织学生、安排住宿、建群建档、排忧解难,每次转运都要忙到深夜。

如果说这些工作要考虑周全,周转协调,那么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就要详细全面,精准迅速。精准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郭晓飞常态且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在校学生多少人?截至2现在多少人做了核酸?多少人做了抗原检测?检测结果如何?这些数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有一点“糊涂账”。

“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信心显得比黄金还要重要。”纵使工作极度繁忙,连日奋战的他总是以十足的干劲儿和信心鼓舞着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坚强力量。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教师在非常时期的特殊使命,用炬炬初心谱写了一名党员在挑战面前无畏争先的优秀答卷。

郭晓飞在组织学生转运

郭晓飞、敖文格日乐和屈涵在帐篷里工作

10月10日,学生管理科副科长屈涵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隔离结束,我来和大家一起奋战了!”10月6日,他推迟了准备已久的婚礼,和家人简单的吃了一顿饭,就马上提出返校申请。经过三天隔离,10月10日,他重返工作岗位。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他暂时放下对“小家”的牵挂,毅然决然地奔赴了守护学生“大家”的一线。回归岗位的他通过“拉网式”信息排查,做到疫情防控全时态、不间断,不留工作断档与断层,实现“一般监测”与“重点防控”相结合,在全面收集学生信息的同时,配合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进行流调工作,对疾控部门的反馈迅速作出响应,精确定位,做到全校学生全覆盖、无死角,及时完整了解学生实时动态,以万分精细铸就“四个百分百”迅速落实。

屈涵在进行核酸检测数据统计

本轮疫情爆发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郝思建正在申请入党。当得知学校即将进入封闭管理状态时,他毅然选择留守校园,坚守抗疫一线。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安排健康监测隔离间,他经常加班至深夜2、3点,帮助需要转移的学生顺利完成转运。为了运输抗疫物资,他时常充当搬运工的角色,卸货,搬货,开着三轮车奔波在南区的校园里,每日近一万二千人份的抗原试剂,防疫药品,都由他的手送至各个楼宇。即使已至深夜,连续搬运6个小时,他也会坚持送完所有物资再去吃饭。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他还坚持着本职工作,积极投入到心理服务工作中,守护学生的心灵。

郝思建在运送物资

暖心守护,展现抗疫“她”力量

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学生工作处有3位女同志留守校园。她们坚韧刚毅、暖心周到,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们是在阳光下高歌、风雨中起舞的铿锵玫瑰!

10月24日是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敖文格日乐坚守内蒙古大学东校区的第25天。内蒙古大学东校区有一段时间是学校疫情形势较为严重的区域,她毫不退缩,始终坚守一线,负担起了东校区的学生管理工作。跟进核酸检测情况,保证每天的核酸检测按时完成。封闭管理期间,东校区学生从校医院购买的药品都经过消毒由她发放给学生。除此之外,她也积极参与学生看病请假协调、校园巡视值班、为学生送饭、搬运物资等工作。

敖文格日乐在为学生搬运饭菜

敖文格日乐在东校区北门值班

有这样一个身影,出现在厨房是给学生打包饭菜的“厨师”,出现在办公室,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疏导心理的“知心人”,她就是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那岚业。封闭管理的学生在心理上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她带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们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开展线上心理座谈会。在与民族预科班的同学座谈时,她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学生情绪,让大家在静默的日子里树立阳光的心态,不恐慌、不焦虑。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与到值班、帮厨和其他志愿活动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那岚业为学生开展线上座谈会

奖学金管理科科长韩海涛并不在第一批驻守学校的名单里。10月3日疫情形势日渐严重,当得知校内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时候,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毫不犹豫选择勇敢逆行,返回学校,坚守岗位。坚守学校的这段时间,她不仅将奖学金评选等本职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保质保量完成,还承担起了帮厨、组织核酸检测、协助统计数据等工作。给学生打包饭菜时,她们总是说:“再装点,一定要让孩子们吃饱!”

那岚业、韩海涛在为学生打包饭菜

线上工作不打烊,携手同心共抗疫

隔离疫情,但不隔离服务。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工作处的有些教工居家隔离,他们无法坚守校园,但是仍以线上的形式加入这场“战斗”,尽全力助力抗疫一线。

10月3日早晨六点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副科长汪宏波来到了所在社区报到:我是报名参加核酸采样的志愿者。前一天晚上,她看到坚守在学校的同事们忙碌到深夜,自己虽不在学校,却也想为疫情防控做些什么。所以当她知道社区需要志愿者后,就第一个报了名。之后她所在的小区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居家隔离的她通过线上的形式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数据统计、信息核实、起草文件。除此之外,她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是抗疫的艰难时期,越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越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她带领学校易班工作站,关注学生、走进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制作视频5部,推文17篇,并被内蒙古电视台、奔腾融媒等多家媒体引用。她想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奋战在一线的同事们和配合防疫的内大学子们可爱、可敬的身影,同时,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共克时艰。

汪宏波在所在社区核酸检测点担任志愿者

助学管理科副科长刘宁宁的丈夫已经在抗疫一线值守十几天,居家隔离的她一个人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但是本职工作却一点没有耽误。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本专科及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和疫情期间特殊困难学生的摸排工作,还参与线上心理咨询和24小时热线心理咨询工作。她经常要在晚上10点哄睡孩子后,接听心理咨询热线,安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大家别忘了做核酸”“大家记得打卡”“这个会议通知请查收”,学生工作处群里每天都能看到郭媛媛发的这些消息。工作琐碎零散,但是她却从来没出过差错。她用耐心细致周到的态度,为防疫工作做好保障。

向“疫”而行,展现青年力量

学生工作处还有三位助管老师,他们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是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勇敢、坚韧的品质。

疫情爆发以后,校内急缺核酸检测人员,乌日汗主动报名加入核酸检测队伍。经过培训的她每天要完成500多人的核酸检测任务。为了尽早完成核酸检测,他们通常需要凌晨3、4点就起床做准备,防护服穿在身上一穿就是7、8个小时。

本轮疫情出现初期,马菲凡负责协助组织学生核酸检测、统计相关数据。10月11日,他作为带队教师,跟随需要被隔离的同学,被转运到乌兰察布市的隔离点。虽然不在校园,但他又承担起了隔离点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每天为隔离点的同学送餐,排忧解难。

崔海岩协助南校区西院的核酸检测工作,每天在清晨寒风中调配着核酸队伍,在室外与呼市的寒风“明争暗斗”,努力让做核酸的同学们排最少时间的队,吹最少的风。10月9日他又参加了南校区东院的核酸检测工作,穿上了防护服,凌晨七点出去,抬头不见太阳,半夜十二点回来,头顶依然是月亮。

崔海岩在为学生做核酸检测

如果没有本轮疫情,他们现在应该在全力准备2023年的研究生考试。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他们的计划。他们虽有遗憾,但却无悔。以不退、不惧的坚定态度诠释着什么是青春力量,体现着什么是青年担当。

学校封闭管理以来的20多天,这些已然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但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过抱怨、发过牢骚,他们早已把这些工作都视为理所当然。每当被问到:“辛苦吗?”他们总是会说:“还好。为了学生,这些都值得!”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

(供稿:学生工作处     编辑:李文娟     审核:吴栓虎)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