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区战略,通过着力抓战略、抓改革、抓统筹、抓项目、抓企业、抓合作,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绩效大幅提升。通过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在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农牧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45%,创新驱动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12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科技创新重大进展新闻发布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孙利剑出席发布会介绍近期全区科技创新重大进展情况。我校陈国庆校长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作为3个主发布人之一,就发布的和我校相关的“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容接受了国内30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

陈国庆校长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媒体记者: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跻身其中实属不易。我想请内蒙古大学领导介绍一下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陈国庆校长: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先后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省部共建”“一省一校”建设高校,2016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双一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物学作为建校初期就设立的6个学科之一,始终秉承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面向草原,旁及农林”办学任务,坚持立足科学前沿,以研究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草地动植物资源及农牧业生产重大关键问题为目标。该实验室是在1986年由旭日干院士倡导成立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基础上,我校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此时此刻,我十分怀念和感激以旭日干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实验室的建设凝聚着他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目前,该实验室现有65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年轻博士为主体的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82%,海外深造和工作经历比例达62%,入选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获首批“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实验室围绕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遗传繁育等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科研项目方面,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科研成果方面,近5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10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名,在牛羊受精、胚胎发育、干细胞等领域近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包斯琴教授课题组在模式动物体内发现了一种具有广阔发育潜能、可在体外“无限扩增”的新型干细胞,这一发现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对人类不育不孕、再生医学、疾病模型建立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该研究在Nature集团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上发表论文。
在引领支撑草原畜牧业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实验室与自治区12家草原家畜养殖知名企业保持着密切协作关系,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例如,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合作,培育出高产绒量阿尔巴斯绒山羊群体,产绒量提升50%以上。与圣牧高科合作,利用克隆、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培育出优质安格斯公牛、和牛公牛、荷斯坦公牛、渤海黑牛公牛和双肌臀鲁西黄牛,为培育适合内蒙古草原的新型肉牛奠定了种质基础;创制的国际首例双肌臀黄牛,其生长速度和产肉量分别提升20%和30%。与赤峰圣泉牧业合作,开展西门塔尔牛、鲁西黄牛和蒙古牛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系培育工作,获得一大批生长指标优异的西门塔尔牛后代,为培育高产优质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和新型肉用西门塔尔牛新品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赛诺牧业合作,开展肉羊高效繁殖技术产业化和高产新品种培育工作,成功培育推广“杜蒙羊”和“杜寒羊”两个高产肉羊新品系,引领了当地肉羊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草原保护的双促进。
媒体记者:作为我区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想请问内蒙古大学领导,实验室将对学校“双一流”建设起到哪些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自治区政府和学校将会如何支持实验室的发展?实验室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陈国庆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杠杆作用点”,也是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实验室所在的生物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将对我校“双一流”建设起到有力的支撑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国重”具有人才“引”和“育”的双重优势,不仅可以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而且能够培养作为学科生力军和梯队的青年学术骨干,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国重”具备人才集中、资金充裕、条件完备等优势,有能力围绕学科发展前沿,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顶天立地”的创新性研究,提升学科整体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重”汇聚了一流学术队伍,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承担一流科研项目,在产出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能够激发创新灵感,形成优秀创新文化,培养具有优良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
在今后5年建设运行期内,自治区政府将每年给予实验室1000万元专项建设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人才引进培养等,五年合计5000万元。自治区科技厅将在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
作为依托单位,内蒙古大学将继续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科研人员编制、学位点建设、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其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决定权。目前,学校已为实验室设立了由4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2名杰青和5位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已面向全球招聘实验室主任、课题组长、学术骨干等高端人才。
今后五年,实验室将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高标准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提升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支撑引领我国绿色草原畜牧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