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风建设 > 内大先锋 > 正文

王俊玲——凝聚人心谋发展 率先垂范甘奉献2014-03-05    文字:宣传部


王俊玲,女,1962年4月生,蒙古族。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6月至今任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总支书记。

 

       

王俊玲同志现任职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于2007年6月根据内蒙古大学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整合了蒙古学学院民族学系和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资源而成立的新型学院。经过六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不浸透着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俊玲同志的智慧、汗水和奉献。

 

        一、找准学院党建工作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俊玲同志多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名一线的党务工作者,她认为,学院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发挥党总支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这充分体现在以下“三个一”:

 

        第一,形成了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班子团结的基础是源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班子成员在研究和处理学院事情时,都能从大处着眼,都能从全局考虑。遇到困难时从不相互推诿,更没有相互指责,都能群策群力,积极的寻找办法,有质有量的加以解决。

 

        第二,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院务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的职能,保证院长负责制的顺利进行。自2010年至今,学院领导班子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党政例会制度,既有理论务虚,又有工作务实。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了党政在学院重大决策和日常运转中的沟通与配合。学院党政既有合理的责任划分,同时又有融洽的相互配合,在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时,能达到高度统一。

 

        第三,达成了一致的学院建设发展共识。学院建设初期就制定了发展规划,经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院领导班子进一步征求意见、查摆问题、进行整改,最终全院上下达成了一致的学院建设发展共识,确定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凝聚人心,保障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智力保障。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整合了蒙古学学院民族学系和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资源而成立的新型学院。学院成立之初,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社会学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为此,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王俊玲同志亲自抓这项工作,先后到北京一些高校,寻找博士毕业生,与全国的有关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正是由于人才引进工作抓的早、抓的实,学院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两名社会学博士,从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引进了三名社会学博士。在师资队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学院克服困难选派五名年轻教师到国内“985”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截至目前,现有的23名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60%,在读博士的占24%。2011年,学院准备再引进四名博士,人选也已初步确定。可以说,学院的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已基本形成。

 

       

加强院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氛围。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有从德国、英国、日本等海外学成归来的,也有蒙古族、汉族、回族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学缘关系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学院建设初期,形成合力,达成共识。王俊玲同志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人心。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不同学科与文化间的理解、沟通与包容,特别是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院的经费和办公场地等资源的分配,重点保障教学科研一线。学院搬迁南校区后,在她的主持下,把学院最好的办公场地都分给了教学一线和教学骨干们。这为一线教学科研教师们创造了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鼓励了教师自由探索与追求真理的学术信念,也进一步提高了一线教师爱岗敬业、努力钻研的信心和决心。在王俊玲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学院的学风院风建设成效显著。

 

三、坚持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创造性的提高学院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

 

王俊玲同志作为学院党务工作负责人,深深地知道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她多次强调:清醒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与民族意识是提高学院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从整体与宏观层面上看待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与未来趋势,要突出地区性和民族性特点,要始终致力于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献策献言。

 

学院认真研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地方发展需求、促进民族地区进步的宗旨,展开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在学院本科教学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王俊玲同志积极拓展专业学位教学空间,于2009年积极申请公共管理硕士民族班,旨在提高民族地区的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学历与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已招收各类少数民族基层政府工作人员35人,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俊玲同志积极参与和筹划学院民族学一级博士点和一级硕士点学位点建设。在王俊玲同志的积极参与和辛苦努力下,两个学位点于2011年成功申请获批。

 

        学院的教师科研水平取得了突出成就。申报获批的各类各级课题数量和质量有效提高,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多。而且,学院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与发展现状,开展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王俊玲同志多次组织召开各类科学研究与课题申报专题会议,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提高学院科学研究工作提建议、想对策。

 

学院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交各类咨询或建议报告,为民族地区各方面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王俊玲同志多次与各级相关政府与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共同商讨校地与校企合作事宜,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王俊玲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学院的横向课题项目和咨询建议报告数量逐年增多。从各级相关政府与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反馈意见来看,撰写的结题报告与建议报告质量很好,对于提高这些单位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水平效果突出。尤其是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委托学院所作的《呼和浩特市社区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呼和浩特市社区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服务满意度起有着非常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四、热爱党务工作,无私奉献,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务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途径

 

王俊玲同志自1998年起从事党务工作以来,一直努力和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务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创造性的摸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王俊玲同志认识到,新时期党务工作必须确立新的目标,必须将党务工作与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必须始终怀着关爱之心、平等之心、博大之心、服务之心来开展工作。因此,即使是王俊玲同志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劳累工作患病期间,仍坚守工作岗位,圆满地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

 

高校党务工作纷繁复杂,如何建立一个凝聚力强的学院,党群组织机构就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王俊玲同志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与要求,合理分工,妥善安排,保证了党总支各委员会职责的顺利完成。特别强调新时期学院党总支人员构成的知识化、专业化和革命化水平,这对于有效完成各项党务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400余人,生源地区复杂,文化传统多样,这为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根据学生需求和各自特点开展工作,使学生安心学习、踏实求知,是摆在新时期党务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王俊玲同志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机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话,对学生本人和家庭情况多方了解,为贫困学生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支持。积极做好学生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协调与分配工作,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对此学生满意度极高。另外,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学生入学伊始便萌生消极懈怠的想法。有鉴于此,王俊玲同志积极联系有关就业单位和指导部门,为学生们找出路、想办法,还亲自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和考前辅导。因此,学院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位居学校前列。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王俊玲同志力求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严、细、实。坚持将责任落到实处,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抓好团学工作和学生干部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主题教育、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上的培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氛围。

 

正是由于王俊玲同志对学院党建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发挥的积极作用,成绩突出,1997年和2008年荣获自治区教育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1年荣获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08年、2011年、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学院党总支连续三年被评为内蒙古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